近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走進湘潭市湘鄉虞唐鎮,專程拜訪了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虞唐高蹺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周景祥,在探尋這項獨具特色非遺技藝的同時,也親身體驗了踩蹺的奇妙與艱辛。
老巷深處,一間質樸的“傳承室”里,長短不一的高蹺錯落擺放,仿佛訴說著數百年的故事。實踐團隊員們圍坐其間,聽周景祥老師目光明亮地侃侃而談。“虞唐高蹺以高、奇、競三絕而聞名。”他解釋道,南方的文蹺本就比北方武蹺更高,虞唐高蹺更是其中翹楚,最高可達4米;藝術表現上尤為奇特,表演時配以儀仗、牌匾、旌旗、鼓樂,隊形規模宏大,常依托《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經典中的“一出戲”展開,盡顯傳統藝術的韻味;而競技性更是其鮮明特色,表演中常有比賽環節,兩隊相隔約一千米相向而行,比拼技術與耐力,場面十分熱鬧。“戲匾只能用毛筆書寫,服飾絕不能摻一點西洋味,優秀傳統文化要記在心里,更要化在實實在在的行動里。”數十年光陰流轉,周老師始終守著這“三絕”,手把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高蹺傳承人,讓這項技藝在時光中穩穩扎根。
(盧佳怡攝)
“誰都可以學高蹺,人們玩到哪里,哪里就是舞臺!”周老師的話里滿是自豪。高蹺本就是扎根本土的“民間體育”,舞臺始終跟著人群流動。每逢高蹺藝術節或傳統節日,四方民眾都會趕來踩蹺競技,觀眾沿途搖旗吶喊,火光映照下,熱鬧的氛圍能感染每一個人。“這是百姓的文化,人人都能來虞唐賞高蹺,吃湘菜,品鄉情。”在周老師的熱情邀請下,實踐團成員們嘗試體驗——木蹺剛一立起,身子便不受控制地搖晃,腳踝被綁帶勒得發緊,那一刻,六百余年傳承的厚重感順著發顫的木蹺直抵心底。這搖搖晃晃的體驗里,藏著非遺扎根民間的韌性,更藏著老藝人堅守半生的熱忱。
(盧佳怡攝)
如今,虞唐高蹺正以新的姿態延續生命力。在湘鄉市虞唐高蹺協會的推動下,非遺入校園活動常態化開展,大批學生在培訓中成為新的高蹺演員;不遠處的湘鄉市中鑫培訓學校作為傳習所,更將高蹺與中國舞巧妙融合——腳踏高蹺輕輕轉身,扭腰抬腿間,木蹺叩地的聲響與舞蹈韻律交織,讓老技藝在新表達中碰撞出傳承的火花。
老巷里,周老師的兩個小弟子正穩穩踏著一米五高的高蹺,手中花傘輕搖,傘上彩紋流轉,恰似這綿延不絕的民俗文脈,在堅守與創新中,悠悠走向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