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邵榆雯)為積極響應健康養老國家戰略,探索社區認知癥預防新路徑,2025年6月26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認知‘常’有愛,耄耋笑顏開”暑期實踐團走進紅梅街道紅東社區開展“錦繡時光,蜀繡流芳”相框制作活動,與銀發朋友們共執金剪,同啟華章。
青春志愿紅,非遺傳承新力量。當青銅紋蜀錦殘片在木質相框中重綻華光,當珍珠綴飾為褪色牡丹再添靈動,塵封于時光深處的文明之花,正通過一雙雙交握的手悄然盛放。為積極響應健康養老國家戰略,探索社區認知癥預防新路徑。從精巧裁剪相框輪廓,到精心挑選蜀錦紋樣,再到細致粘貼珍珠裝飾,每一個步驟都傾注著大家的巧思與溫情。銀發朋友們沉浸在蜀錦的美學世界里,往昔的縫紉記憶被喚醒,現場洋溢著歡樂的氛圍。
實踐團隊成員與銀發朋友們一起制作蜀錦相框。姚可薇 供圖
“經緯交織千年韻,巧手繪就桑榆情”。開展“蜀錦相框手工制作”特色活動,讓傳統技藝在社區綻放新彩,為銀發朋友們的晚年生活添上一抹絢麗的非遺亮色。活動籌備階段,團隊成員深入調研蜀錦文化,走訪蜀錦非遺傳承人,學習蜀錦的歷史淵源、織造工藝與美學價值。考慮到社區銀發朋友的參與特點,團隊對傳統蜀錦制作進行簡化與創新,設計出“蜀錦相框”手工體驗項目——將蜀錦紋樣的布料裁剪、拼貼,與相框裝飾相結合,既保留非遺韻味,又便于銀發朋友操作。同時,精心采購色彩豐富、紋樣精美的蜀錦布料、實木相框、裝飾配件等材料,提前布置活動場地,營造出古雅溫馨的非遺體驗氛圍。
作為新時代的“非遺傳承使者”,實踐團成員們充分展現了專業素養與志愿精神。她們提前精心編制《蜀錦紋樣解讀手冊》,為參與者深度解讀蜀錦文化;設置規范的“安全操作區”,確保活動安全有序;結合項目特色,設計科學的分步驟操作流程。“每一片蜀錦,都是打開記憶之門的鑰匙。”實踐團成員們積極運用認知癥預防的作業療法,引導銀發朋友們講述蜀錦故事,在語言交流中鍛煉思維能力。
蜀錦紋樣解讀以及制作方法介紹。姚可薇 供圖
指尖非遺韻,時光流轉情意長。實踐團成員們圍坐在銀發朋友身旁,聆聽她們的人生故事,細心調整裝飾細節。當精美的蜀錦相框逐漸成型,銀發朋友們紛紛贊嘆:“真漂亮咧!”燈光下,老花鏡的金屬邊框泛著微光,玫紅與黛青交織的纏枝蓮紋,仿佛也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一位阿姨感慨地分享道:“年輕時就愛擺弄針線活,這次重拾手藝,既新鮮又親切!”活動尾聲,一場小型“蜀錦相框成果展”精彩呈現。銀發朋友們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相框里是傳統“云紋”蜀錦,古樸典雅;有的融入現代色彩搭配,活潑新穎。此次社區蜀錦相框手工活動,不僅讓銀發朋友們親身感受蜀錦非遺的魅力,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搭建起傳統技藝與當代生活的橋梁。當銀發智慧邂逅千年蜀錦,傳承的火種在社區悄然蔓延。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非遺進社區、進鄉村,讓更多像蜀錦這樣的文化瑰寶,在銀發群體的參與中煥發生機,助力活動在文化傳承與養老服務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遠,讓桑榆之景與非遺之光交相輝映,共譜鄉村文化振興與晚年幸福生活的美好篇章。
實踐團與銀發朋友們展示成果。姚可薇 供圖
一錦一框,定格青年學子的志愿初心;一針一線,織就校社協同的助老情懷。未來,實踐團將繼續以愛為引領,推動傳統技藝與智慧康養的深度融合,守護社區銀發群體的認知健康,讓“老有所樂”的燦爛笑容,成為社區最動人的風景,為構建幸福老齡化社會添彩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