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席卷、人工智能深度重構高等教育形態的時代背景下,浙江財經大學積極響應“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以培養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為目標探索教育新路徑。這個夏天,浙江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看鄉村智變 探制造數新”實踐團,以財稅學子的專業視角,深入鄉村、產業園與智慧工廠,尋訪“AI+中國智慧”的生動實踐。從基層治理的數字賦能到制造業的智能革新,從產業生態的跨界融合到人才培養的跨界探索,隊員們用青春腳步丈量AI賦能的廣度與深度,在實踐中思考財稅專業與智能時代的融合路徑。
一、AI+鄉村治理:從“效能提升”看基層智慧走進杭州皋城村,實踐團成員們看到了一幅“數字賦能治理”的鮮活圖景。村委會的數字駕駛艙里,109項功能覆蓋鄉村管理全場景——AI租房管理系統讓租客刷證即完成登記,既破解了老年房東操作難題,也讓流動人口管理更精準高效;智能手環實時監測老人健康數據,異常情況一鍵報警,用科技織密民生保障網;AI清廉數智平臺通過“云監督”實現資金流向全透明,讓每一分集體資金都用在明處。
這場實踐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AI對鄉村的賦能,本質是通過數據打通治理堵點,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這與財稅工作追求“精準施策、高效配置”的理念不謀而合。當數字技術讓鄉村治理“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基層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民生服務的覆蓋精度都迎來質的飛躍,這正是“AI+”在基層治理中的“財稅智慧”。
二、AI+產業生態:從“跨界融合”看人才培育在杭州人工智能產業園的座談中,“AI+財稅”的融合命題成為焦點。“單一技能已難適應智能時代,懂AI的財稅人才將成為剛需。”園區鄭總的話讓隊員們深有感觸。張帆老師提到的“財稅專業與數據技術深度融合”的培養方向,更讓大家明晰了努力路徑:未來的財稅工作者,既要精通稅法與核算,更要學會用AI工具挖掘數據價值、優化決策模型。
展廳里的智能產品則讓抽象認知落地——四足機器人的算法邏輯,恰似財稅系統的流程優化;AR泳鏡的實時數據反饋,如同智能財稅軟件的動態監控。隊員們意識到,AI與產業的融合不是“技術替代”,而是“能力升級”:就像園區企業用AI破解芯片卡脖子難題,財稅領域同樣需要用智能技術提升合規效率、降低征管成本,這正是跨界融合的“中國智慧”。
三、AI+智能制造:從“效率革命”看產業升級寧波極氪工廠的“黑燈車間”里,實踐團成員們看到了AI對制造業的顛覆性重塑。焊裝車間670臺機器人實現100%自動化焊接,總裝車間157萬種定制組合的背后,是AI算法對供應鏈、生產鏈、質檢鏈的全流程優化。當工作人員介紹“±2mm的精度控制”時,隊員們聯想到財稅工作中“精準核算”的職業素養——二者都追求“毫米級”的嚴謹。
更深刻的啟示在于:AI驅動的智能制造,本質是通過降本增效提升產業競爭力,這與財稅政策“涵養稅源、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高度契合。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鏈條數字化管理,既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也為精準納稅、政策優惠落地提供了數據支撐,讓“科技賦能產業”與“財稅服務產業”形成良性循環。
結尾從鄉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到智能制造的“前沿生產線”,這場實踐讓實踐團成員們明白:“AI+中國智慧”的核心,是用技術創新解決實際問題,用跨界思維打破領域壁壘。作為未來的財稅工作者們,唯有主動擁抱“AI+”,將專業知識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才能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服務產業升級、保障民生福祉中貢獻青春力量——這既是實踐的收獲,更是面向未來的承諾。(王宇軒、王鈺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