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赴淮南兩縣非遺調研團成員循著激昂的鑼鼓聲,走近了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州鑼鼓,對話省級傳承人羅西林老師,觸摸這項古老藝術在當代的蓬勃脈動。
壽州鑼鼓,這一植根于淮河岸邊的古老藝術,正以蓬勃之姿譜寫新的傳奇。作為安徽省省級非遺傳承人,羅西林老師用半生堅守,讓鐫刻著楚文化基因的鼓點,從歷史深處走向市井街頭。
楚魂今韻:從《楚辭》回響到街頭節拍 壽州鑼鼓,深深植根于淮河沃土與璀璨楚文化。“它源于楚,興于楚,”羅西林老師目光灼灼,向學子們闡釋其淵源,“那鏗鏘激昂的鼓點里,奔涌著楚地先民的熱血與豪情,是《楚辭》‘鐘鼓喤喤’的活態傳承。”
(羅西林老師向調研團隊講解壽州鑼鼓的悠久歷史與楚文化根基)
其獨特生命力,更在于與日常生活的無縫交融。“這鑼鼓聲,就是咱壽縣人的生活節拍,”羅老師笑道。不同于許多鑼鼓藝術用于節慶祭祀,在壽縣,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喜悅哀愁皆可化為即興的鼓點。這份“刻在骨子里的熱愛”,讓退休老人也能從北門口夜夜練習,最終登上百年大慶的舞臺。
(羅老師親自展示并教隊內成員如何使用鑼鼓)
一方水土一方鼓:地域滋養與文化堅守 談及鑼鼓傳承的“壽縣烙印”,羅老師感慨萬千:“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壽縣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深厚的楚文化底蘊,是孕育壽州鑼鼓不可復制的搖籃。他坦言,離開了這片土地與文化根基,鑼鼓的“味兒就變了”,道出了非遺與原生環境血脈相連的特質。
(壽州街頭,尋常巷陌間居民即興演奏鑼鼓,展現其深厚群眾基礎)
破界融合:古藝新聲的蝶變之路 當被問及鑼鼓的發展新方向,羅老師眼中充滿創新之光。他滿載希望的對我們說他與團隊正積極打破藝術壁壘,嘗試將壽州鑼鼓的雄渾與花鼓燈的靈動、奇巧相融合。“不同鑼鼓藝術相互碰撞,定能注入新活力!”不僅如此,更令他欣慰的是新一代力量的涌現,“青少年中熱愛鑼鼓的新苗正在成長,他們是傳承的希望。”
(羅老師把壽州鑼鼓帶進了校園帶進了青少年的身邊)
鼓槌起落,是穿越千年的楚風回響;鑼鈸鏗鏘,奏響民間藝術的當代強音。壽州鑼鼓正以其扎根泥土的質樸與銳意創新的姿態,在非遺傳承的道路上踏出堅定而熱烈的節拍。
文:彭濤 攝:劉錦慧 樂子睿 任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