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榮幸的隨著我們的“軌跡尋光鐵路匠心傳承實踐調研團”在2025年6月的暑期三下鄉活動中,與我們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學長學姐們走進武漢電務段成軍大師工作室和武漢高速鐵路職業技能訓練段,近距離感受中國鐵路的技術革新與人文精神。此次研學以“轉轍機原理與維護”“高鐵發展歷程”及“高鐵工種實踐”為核心,讓我對鐵路行業的技術深度與職業內涵有了全新認知。
我們先前往到陳軍大師工作室,我們一起解密轉轍機的“心臟”,我們深入了解了鐵路信號系統的“心臟”——轉轍機。陳軍大師團隊展示了k700型轉轍機的拆解與組裝過程,詳細講解了其核心部件(如尖軌、基本軌、移位接觸器)的功能與作用。通過模擬故障演練,我們學習了轉轍機卡阻、表示異常等典型問題的排查方法,例如利用“聽音辨故障”技巧判斷齒輪磨損程度,或通過“移位接觸器頂桿測試”驗證擠切銷狀態。最讓我震撼的是清掃機的智能化升級。陳軍團隊研發的第四代便攜式清掃機,通過AI識別道岔積雪與異物,作業效率提升2倍,故障率下降60%,體現了“科技賦能鐵路”的理念。這讓我深刻認識到,傳統鐵路設備的維護已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技術革新是保障鐵路安全運行的關鍵。同時我們也對陳軍大師進行了采訪,體會陳軍大師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激勵著我們年輕一代更好的扎根鐵路,默默奉獻。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武漢高鐵訓練段,見證中國高鐵的“速度與激情”在武漢高速鐵路職業技能訓練段,我們系統學習了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從2003年秦沈客專的“低調啟航”,到2017年“復興號”實現時速350公里的全球領跑,中國高鐵用20年時間完成了從“追趕者”到“定義者”的跨越。訓練段通過3D動畫與實物模型,展現了高鐵線路的精密設計(如最小曲線半徑3500米)與關鍵技術(如CTCS-3級列控系統)。最直觀的體現中國高鐵發展速度之快。在1:1還原的室外作業現場了解到各式各樣的鐵路信號設備。訓練段負責人強調:“高鐵的‘中國標準’背后,是無數技術人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沉浸式學習,讓我對高鐵的智能化與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時段內培訓師還給我們介紹了高鐵的工種他們多元的角色就像“精密齒輪”僅僅聯系在一起使高鐵安全高效的運轉,研學中我們通過訪談與實操,接觸了高鐵運營的多個工種:電務信號工負責轉轍機、軌道電路的維護,需掌握電路原理與故障診斷技術;高鐵司機:需通過模擬駕駛訓練掌握復雜線路的操控,如應對突發天氣或設備故障;機械師:在實訓場學習動車組檢修,涉及車體結構、制動系統等精密部件;這些工種雖分工不同,卻如精密齒輪般協同運轉。例如,電務段的信號維護直接影響列車運行安全,而調度員的決策能力則關乎運輸效率。這種“專業細分與系統協同”的模式,讓我對鐵路行業的復雜性有了敬畏之心。
此次研學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高鐵不僅是技術的結晶,更是人文精神的載體。成軍大師團隊的“傳幫帶”傳統,傳承了鐵路人的匠心;高鐵訓練段的國際化培訓(如為匈塞鐵路培養人才),展現了中國技術的全球影響力。作為鐵路專業學子,我將以此次研學為起點,深耕技術細節,錘煉職業素養,未來投身鐵路事業,為“交通強國”戰略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