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攀枝花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數映紅田”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攀枝花紅色歷史地標,以“傳承紅色基因,智繪鄉村新篇”為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探訪了大田會議遺址、三線建設博物館,通過實地考察、聆聽專家解讀、與當地群眾面對面交流等方式,來探尋英雄城市攀枝花的奮斗歷程與時代脈搏,深刻感悟三線建設者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核,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汲取奮進力量。
追尋紅色足跡:探訪大田會議遺址
為深入探尋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數映紅田”實踐隊走進大田會議遺址,開啟了一場意義深刻的紅色歷史探尋之旅。在遺址紀念館內,隊員們手持記錄本,緊隨館長的講解步伐,不時駐足凝視陳列的歷史照片、泛黃文件與實物展品。在館長的生動講述中,這些承載著歲月印記的文物仿佛“活”了過來,隊員們一邊用攝像機拍攝下珍貴影像,一邊仔細標注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參觀結束后,實踐隊圍繞會議決策的歷史意義、精神傳承價值等問題,對館長展開深度采訪。當被問及“如何將大田會議精神融入新時代發展”時,館長結合攀枝花建設的鮮活實例耐心解答,雙方還就此展開了熱烈探討。期間,隊員們充分發揮各自特長,手持攝像機多角度拍攝場館細節與講解過程,用鏡頭定格遺址風貌,讓紅色記憶在影像中得以永續傳承。
勞作石榴田間:學套袋聽農言,泥土本上記真章
下午,實踐隊走進大田鎮石榴種植基地,一位農戶正踮腳為枝頭的石榴套袋:撐開紙袋裹住果實,再用鐵絲在果柄處扎緊。在指導老師的示意下,隊員們迅速分組行動,學著農戶的樣子操作。有人套袋時把袋口撐變形,有人扎鐵絲勒傷了果皮。農戶上前指導:“松緊得合適,太松進蟲,太緊壞果。”
隊員們的動作逐漸熟練,枝頭的紙袋成排掛起。歇腳時,農戶望著漫山果樹感慨:“以前靠天吃飯,畝產僅幾百斤;現在有技術指導,畝產翻了幾番。”
夕陽西下,隊員們的記錄本上,寫滿了“套袋選透氣紙”“扎絲不超兩圈”等種植門道。枝頭紙袋作響,似在應和這滿紙的煙火氣,也映照著實踐隊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發展的初心。
解碼工業基因:三線建設博物館的精神洗禮
時值攀枝花建市 60 周年,為深化對三線建設的認知,讓從大田會議遺址感悟到的“決策魄力”與“實干精神” 得到更廣闊的時代詮釋,實踐隊走進了三線建設博物館。
展廳內,斑駁的礦工帽、帶油漬的掘進機零件、泛黃的設計圖紙靜靜陳列。隊員們俯身細觀,在復原的礦井巷道場景前駐足,模擬的鑿巖聲仿佛帶回那個肩扛手鑿的年代。“物資短缺時,建設者們用廢鋼打鑿子、麻繩編筐運礦石,在荒山里鑿出工業根基。”講解員的聲音剛落,實踐隊隊員朱杰感嘆道:“難怪現在農業技術能快速推廣,原來工業底子早就帶著這種實干勁兒”“三線精神真不是抽象的,不管是搞建設還是種石榴,核心都是不服輸”。隊員們低頭在記錄本上快速書寫,筆尖劃過紙面的聲音里,三線建設的奮斗印記與田間地頭的煙火氣漸漸交融,成為這個下午最鮮活的注腳。
一天的實踐,“數映紅田”隊走過紅色遺址、市井街巷、工業展館,完成一場跨越歷史與當下、精神與生活的對話。
對于攀枝花學院學子而言,這場實踐是課堂的延伸:歷史課本里的“三線建設”“地方紅色會議”,變得可感可觸;經濟理論中的“產業與民生互動”,在街頭訪談里找到鮮活注腳。隊員們用腳步丈量城市,以訪談挖掘故事,將紅色傳承、民生洞察、工業精神,轉化為青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