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的南陽盛夏,艾草香氣彌漫過醫圣祠的飛檐。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的腳步,我與五名同學一起開始了南陽醫圣祠的實踐之旅。
邁過大門,走進院中,一眼望去是歷代名醫的雕像,其中青銅鑄就的張仲景像靜立中庭,廣袖間凝結的銅綠如歲月苔痕,卻掩不住他凝望遠方的悲憫目光。據《后漢書》記載,建安年間疫病橫行,十室九空。這位曾任長沙太守的醫者毅然掛冠,在大堂坐堂行醫,開創"坐堂醫"之先河。其《傷寒雜病論》自序中"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的喟嘆,在塑像前化作具象的悲天憫人。這部凝聚畢生心血的醫典,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更為后世應對瘟疫留下了寶貴的"武器庫"。
醫圣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歷經數百年修繕,承載著歷代醫者的敬仰。轉過拜殿,漢白玉蓮花座托起的仲景墓莊重肅穆,碑刻"咸和五年"字樣雖已漫漶,卻見證著千余年來人們對醫圣的追思。墓前石獸昂首,似在守護著"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醫學真諦。
東西碑廊宛如中醫典籍的立體長廊,歷代碑碣鐫刻著《傷寒論》條文與后世醫家題詠。駐足細讀明代重刻的《傷寒論序》石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十六字辨證綱領,歷經歲月摩挲更顯蒼勁。這些文字不僅是中醫臨床的圭臬,更凝結著"天人相應"的東方智慧。在抗擊非典、新冠疫情的戰場上,中醫專家從《傷寒雜病論》中提取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等經典方劑,結合現代臨床經驗化裁創新,為無數患者帶來生機。麻杏石甘湯宣肺泄熱的功效,在治療高熱喘咳癥狀時展現出獨特優勢;而小柴胡湯調和陰陽的作用,也為調節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觸動人心的,是中醫體驗館里的生命實踐。據《醫宗金鑒》記載,經絡穴位理論早于《黃帝內經》成型,銀針起落如蝶,精準刺入合谷穴時的酸脹感,讓典籍中的文字化作可感知的生命律動。方才領悟"治神守氣"的深意——醫者指尖傳遞的不僅是力道,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體察。
這座承載千年醫脈的建筑,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間的界限。從東漢末年的坐堂問診,到當代中醫在抗疫戰場上的逆行出征,岐黃之術始終以"仁心仁術"為底色,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而我們,既是這場千年對話的聆聽者,更應成為守護這份文明火種的傳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