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學星光逐火紅色實踐團隊先后走進界首市老年大學、阜陽革命烈士紀念館及當地商業街、社區廣場,通過專訪參戰老兵、參觀紅色場館、開展街頭調研等形式,系統開展紅色精神傳承實踐活動。團隊旨在以“實地走訪+史料挖掘+民眾對話”的立體調研模式,追溯抗戰歷史脈絡,收集口述史料,推動青年群體對革命精神的認知從理論走向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聆聽老兵代建禮的戰場往事,在烈士紀念館感悟文物背后的抗爭精神,通過街頭訪談記錄民間記憶中的抗戰印記,以多元視角構建起對抗戰歷史的鮮活認知,為紅色文化傳播注入青春力量。
專訪老兵:戰火記憶里的精神傳承
7月2日下午,團隊在界首市老年大學專訪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紅色宣講團成員代建禮。這位身兼參戰老兵、界首關工委“五老”成員的老人,用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比劃著還原戰場瞬間。他展示了辦公桌抽屜里泛黃的群眾代辦事項筆記:“退役后在基層崗位,我總想著為百姓多做一點事。”退休后他投身公益,談及青年責任時,老人眼眶濕潤:“孩子們要記住歷史,現在的好日子是先烈用命換的,得為國家好好奮斗。”團隊成員用影像記錄下這一幕:“老人講述時手一直顫抖,那種未加修飾的情感讓我突然明白,紅色精神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活著的傳承。”

圖為代建禮戰士正在講述過往戰場經歷。田澤坤攝
館內沉思:文物背后的抗爭史詩
團隊在7月4日下午走進阜陽革命烈士紀念館,開展紅色抗日主題實踐活動。踏入紀念館,展示柜內陳列的抗日文物引人注目:表面斑駁的勛章、系著褪色紅綢的沖鋒號、紙張泛黃的手稿,無聲訴說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在史料展區,豐富的圖文資料與歷史檔案,清晰呈現了抗日戰斗的艱辛歷程與輝煌成果。在烈士碑廊,團隊成員駐足良久:“碑上很多烈士只有二十多歲,他們的名字刻在石頭上,可生命永遠停在了戰場。”史料展區的圖文檔案清晰呈現抗日歷程,實踐活動尾聲,團隊在革命英雄群雕前合影留念。團隊成員無不感慨戰士們高舉旗幟、沖鋒向前的姿態,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無畏、為理想奮斗的精神風貌。此次參觀,讓團隊成員在歷史實物與場景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圖為團隊成員們駐足凝視過往史事。田澤坤攝
拾憶:市井巷陌中的歷史回響
街頭團隊采用開放式訪談形式,圍繞抗日戰爭主題,7月5日上午在當地商業街、社區廣場及傳統商鋪開展調研,以隨機采訪過往行人、走進老字號門店與店主及居民交流的形式,系統采集民間記憶。受訪者講述了祖輩流傳的抗戰故事和家鄉經歷戰火的歷史片段,包括日軍空襲場景、村民支援前線等內容,這些口述歷史以樸實語言勾勒出抗戰時期生活圖景,從退休教師講述的地下交通站故事到社區老人回憶的抗戰物資運輸經歷,每一段講述都成為歷史注腳。調研結束后,團隊系統整理訪談內容,進一步豐富了對抗戰歷史的認知,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和平年代的珍貴。

圖為團隊成員正在采訪社區居民。田澤坤攝
7月2日至5日的實踐中,團隊成員的認知經歷了具象化轉變。據團隊成員的影像日志記載,在專訪代建禮老兵時,老人顫抖著展示泛黃的群眾代辦筆記:"這些年總想著為百姓多做一點",此刻隊員們首次意識到紅色精神并非抽象概念。阜陽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團隊成員在烈士碑廊駐足后記錄:“碑上23歲烈士的姓名旁,刻著‘未留下照片’,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重量。”街頭調研時老字號店主提及祖輩經歷的日軍空襲場景,社區老人講述了當年村民支援前線的往事。團隊成員在調研記錄中寫道:“當受訪者用方言描述戰時生活細節時,那些書本上的歷史突然有了真實的質感。”這些帶著生活褶皺的講述,讓團隊成員們第一次發現:紅色精神的傳承,或許就藏在普通人用一生守護的記憶碎片里。(通訊員:黃雨蒙)

圖為團隊成員在革命英雄群雕前的合影。田澤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