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館藏古今鄉韻 一嶺望三省風華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探秘巫溪徐家鎮文化自然雙地標
發布時間:2025-07-07 閱讀:
一館藏古今鄉韻 一嶺望三省風華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探秘巫溪徐家鎮文化自然雙地標
7月6日,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三下鄉實踐隊走進重慶市巫溪縣徐家鎮,先后探秘徐家鎮中心小學鄉情文化陳列館與渝陜鄂交界的雞心嶺,在歷史文脈與自然奇觀的雙重探究中深化鄉村認知。
上午10時,隊員們首先來到徐家鎮中心小學鄉情文化陳列館。推開充滿厚重感的展廳大門,一件件展品在暖光下靜靜訴說巫溪故事:青灰色石磨靜臥展臺,磨盤溝槽如大地年輪,被磨發亮的木柄仿佛還殘留著推碾麥粉的余溫;旁邊黑黢黢的吊鍋懸于土灶模型上,鍋底煙
漬記錄著山民熬煮粗糧的歲月;竹編草鞋與竹籃并列,篾條縫隙間似有野山椒碎屑。館內“十六匠”展區陳列著鐵匠砧、木匠曲尺等工具,展現“一匠入村,百戶相求”的鄉村協作傳統。徐家鎮中心小學校校長廖尊位說:“孩子們真正摸過犁,才懂‘粒粒皆辛苦’。”徐家鎮中心小學校長廖尊位介紹,將文化館設在校園,讓石磨、草鞋成為活態教材,農耕智慧便化作滋養童心的文化養分,讓鄉土根脈在教育場域中生生不息。
“看這幅地形圖,雞心嶺因狀如心臟得名,是‘一腳踏三省’的地理坐標。”傍晚時分,隊員們沿著蜿蜒山路向海拔1890米的雞心嶺進發。行至半山,一塊刻著“紅軍遺址”的石碑在草叢中挺立——紅軍遺址,這源于1932年,賀龍率紅三軍西進途中抵達雞心嶺。國民黨黃濤部隊300余人憑借古戰壕阻擊。紅三軍迅速反擊,半小時內擊潰敵軍,隨后繼續向川東行進。這段紅色歷史令隊員們感受到紅軍戰士在戰斗中顯現出的英勇無畏、勢如破竹的戰斗精神,更能體會到革命先輩為了理想信念不懼困難、執著前行的熱血情懷。當暮色浸染山脊,隊員們終于抵達山頂三省界碑處。恰逢云海翻涌,乳白的霧浪在川渝陜交界處奔騰,將連綿群山化作浮動的島嶼。隊員們展開隊旗,讓“青春飛揚・融情夏鄉”的字樣與云海、石柱同框定格。
隊員們在考察中不斷討論鄉村振興的可能性,陳列館的農耕文明展示讓隊員們意識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融合的價值,而雞心嶺“一腳踏三省”的獨特區位則啟發了文旅融合的發展思路,這種將鄉土文化的教育價值、歷史遺址的文化價值與地理環境的經濟價值有機結合的思路,正成為隊員們構想徐家鎮鄉村振興藍圖時的核心脈絡。
返程途中,隊員們在車里安靜地整理素材:石磨的轉動原理被用作科學課講解機械傳動的實物范例,吊鍋的烹飪工藝被轉化為物理課演示熱傳導原理的實踐素材。而雞心嶺的地理區位則成為人文地理課探究核心命題。正如隊員在日記本里寫下:“從陳列館的煤油燈到雞心嶺的界碑,我們觸摸到的不僅是巫溪的過往,更是鄉村未來的生長點——文化根脈與自然稟賦,正是振興路上最珍貴的鑰匙。”
記者:楊璐僮
攝影:曾馨慧
作者:楊璐僮 來源: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青春飛揚·融情夏鄉”
三下鄉推薦
-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三下鄉實踐
- 聚焦“傳非遺,振鄉村”,組織團隊赴流坑村。開展古村落保護調研、非遺儺舞等文化體驗;參與巡河護河、樟樹林維護生態實踐;學習蠶絲被
- 07-07
- 昆蟲探秘啟童智,實踐傳知暖社區
- 2025年7月6日,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此青綠”實踐隊走進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于山社區,與福州市鼓樓區海容青少年社會工
-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