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學院三下鄉:鄉土課堂里的彩泥童話
7月6日訊,陽光漫過斑駁的教室墻,渡頭橋中學的課桌上,一場關于 “美” 的生長正在發生。邵陽學院赴邵陽市大祥區板橋鄉召伯村“青春志愿,普語啟航”教育關愛服務團的志愿者們正在給學生們上黏土課。
彩泥:叩開美育之門的鄉土密鑰
對鄉村孩子而言,彩泥是最親切的 “藝術母語”。它沒有畫筆的距離感,只需雙手揉捏,就能把腦海里的畫面 “翻譯” 出來:搓粉色時,模仿野花舒展的姿態;捏綠葉時,復刻黃瓜藤脈絡的紋路;壓黑土時,故意留著田埂泥土的褶皺……這些 “不完美” 的創作,恰是美育最本真的模樣—— 當城市孩子在美術館臨摹 “美”,鄉村孩子早已把 “美” 揉進了指縫里。
鏡頭里比耶的男孩,或許剛經歷 “創作頓悟”:原來把彩泥搓成條、彎個弧,就能變成大象的長鼻子;把紅泥捏扁、劃幾道痕,就成了會蜷曲的小蛇。這種 “從無到有” 的創造,比技法更珍貴 ——美育的起點,不是教會孩子 “怎么畫”,而是喚醒他們 “我能創造” 的自信。
圖為學生對鏡頭比耶。呂皓 供圖
作品里的鄉土密碼:自然即教材
過去總說鄉村美育 “缺資源”,但這堂黏土課撕開了偏見:
素材就在腳下:彩泥、樹枝、落葉、狗尾草…… 甚至課桌上的劃痕,都能成為創作靈感。第二張作品里的黑土邊緣,故意捏得坑坑洼洼 —— 孩子說:“田里的土就是這樣,有裂縫才會發芽。”
靈感源自生活:孩子們見過晨露打濕的草葉,摸過曬得發燙的泥土,聽過夏夜蟲鳴。這些扎根土地的體驗,讓作品自帶 “在地性”:粉花要歪著長(像路邊野花),蘑菇得挨著土(像雨后田埂的驚喜),連草尖都要翹起來(像追著風跑的狗尾草)。
鄉村美育的珍貴,在于把 “自然” 變成 “活教材”:當城里孩子苦學 “植物結構”,鄉村孩子早已懂得 “花該怎么長,草該怎么晃”。
圖為學生的作品。呂皓 供圖
鄉村美育:打破圍墻的生長力
這些彩泥作品,或許永遠進不了美術館,但它們的價值遠超藝術本身:是 “被看見” 的證明:鄉村孩子的創造力,不該被 “資源匱乏” 掩蓋。男孩比耶的姿態,藏著 “我也能創造美” 的驕傲。
原來,最動人的美育,是讓鄉土的孩子永遠懂得:泥土里能開出花,指尖上能造童話,每個平凡的生命,都該有發光的姿態。而那個比耶的男孩,早已用彩泥和笑容宣告:在鄉土美育的滋養里,每個孩子都能長出屬于自己的、不被定義的 “審美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