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桂西北山巒疊翠,晨光熹微中,“紅壤壽鄉·青衿黔行”實踐隊的青年學子們已踏上征程,車輪碾過蜿蜒山路,奔赴世界聞名的長壽之鄉——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展開為期三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以青春之眼洞察長壽密碼,以青年之思探尋振興之道。
初探長壽:博物館中的文化基因解碼
7月5日正午,團隊抵達巴馬。稍作休整,隊員們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對這片神奇土地核心魅力的探尋之中。長壽博物館成為此行的首站。館內陳列無聲,卻如一部厚重的生命之書。從詳實的人口統計數據到獨特的自然環境展示,從古老的養生習俗到珍貴的百歲老人生活影像,隊員們長久駐足于展柜前,指尖輕觸展板上的文字,仿佛觸摸到巴馬人跨越百年的生命律動。水之清冽、地之磁力、氣之純凈、光之和諧、食之天然——這被科學界稱為“巴馬五要素”的環境特質,在隊員們心中逐漸具象為一種敬畏。一位隊員在筆記中寫道:“長壽非偶然饋贈,而是人與自然千年和諧共生的哲學回響,是巴馬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歷史的長河奔涌向前,革命烽火曾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熊熊燃燒。離開長壽博物館,實踐隊旋即前往西山鄉革命歷史紀念館。肅穆的展廳內,一件件褪色的革命文物、一張張堅毅的面孔照片、一行行滾燙的英烈事跡,無聲訴說著崢嶸歲月里巴馬兒女的熱血與忠誠。講解員深情講述的每一段歷史,都如重錘敲擊著隊員們的心靈。這片孕育長壽的沃土,同樣浸染著革命志士的鮮血,紅色血脈早已深深融入壽鄉的肌理。革命精神所昭示的奮斗、奉獻與堅韌,與巴馬人追求健康長壽的生命態度,在隊員們心中激蕩交融,形成獨特的精神坐標。
圖為團隊成員在長壽博物館探索關于巴馬人民長壽的奧秘。通訊員 張明巧 攝
傳承與協作:校史館里的教育薪火
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在巴馬民族師范學校校史館和麒麟山文學館內顯得格外清晰。7月5日下午,隊員們步入這方承載教育理想的文化殿堂。泛黃的畢業合影、字跡工整的教案手稿、榮譽墻上的熠熠獎章……無聲訴說著這所地方師范院校數十年如一日為基層教育播撒火種的艱辛與榮光。麒麟山文學館內,本土作家描繪鄉土、謳歌時代的作品,字里行間飽含對腳下紅土地的深情。校方代表與實踐隊圍坐交流,“校校協作”成為關鍵詞。雙方就優質資源共享、教育實習基地拓展、地方文化課程聯合開發等議題進行了務實探討。青年學子們深切感受到,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燈塔,更是巴馬未來持續發展最深厚的根基。推動教育協作,正是為壽鄉的明天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動能。
圖為團隊成員一行深入巴馬民族師范學校,實地參觀文化歷史區等。通訊員 張明巧 攝
產業脈動:旅居熱土上的振興活力
7月6日清晨,團隊深入甲篆鎮坡月村,直面巴馬蓬勃發展的康養旅居產業脈搏。百魔洞,這座被譽為“天然療養院”的喀斯特溶洞,以其獨特的地磁環境和超高負氧離子含量聞名于世。洞外,來自五湖四海的“候鳥人”或悠然漫步,或靜坐吐納。實踐隊員們走近這些尋求健康的長住客,傾聽他們選擇巴馬的深層原因。隨后,團隊參訪了規劃現代的世紀養生園,與企業負責人展開深度對話。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園區如何依托巴馬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構建集康養居住、健康管理、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也坦誠提出了發展中遇到的專業人才匱乏、服務標準有待提升等瓶頸。校企合作的巨大空間在此刻凸顯。一位隊員感慨:“從‘長壽之鄉’到‘康養之都’,巴馬正經歷深刻轉型,急需高校智力支持與青年人才下沉,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視野再拓展,賜福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的碧波映入眼簾。6日下午,隊員們在此調研巴馬大健康旅游的融合升級之路。湖光山色間,生態度假酒店、水上運動中心、康養步道等設施星羅棋布。管理部門負責人介紹,當地正著力將賜福湖打造為以生態為基底、康養為核心、文化為靈魂的高品質旅游度假目的地,推動“旅游加健康”深度融合。實踐隊深刻認識到,以賜福湖為代表的模式,標志著巴馬正從單一的長壽觀光,邁向集生態體驗、健康療養、文化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大健康旅游產業新階段,這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青衿黔行:在紅壤上播撒未來之光
三天時光短暫,“紅壤壽鄉·青衿黔行”實踐隊的足跡已深深印刻在巴馬的山水之間。從博物館的靜默史料到革命紀念館的烽火記憶,從師范學校的瑯瑯書聲到百魔洞畔的養生熱潮,再到賜福湖畔的旅游藍圖,隊員們以腳步丈量、用心靈感悟。
巴馬,以其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深沉厚重的紅色基因、蓬勃發展的康養產業,為青年學子們呈現了一幅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壯美畫卷。長壽的奧秘,不僅在于清泉地磁與天然食材,更在于對綠色發展的執著堅守;振興的密碼,不僅蘊含于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更根植于紅色精神的代代傳承與對可持續發展的銳意求索。
當實踐隊員們踏上歸程,車窗外巴馬的青山綠水緩緩后退,心中激蕩的思考卻愈加清晰:青年一代,當以此次“三下鄉”實踐為起點,勇擔時代使命。要將調研中的真知灼見轉化為助力地方發展的智慧方案,將紅色基因賦予的信念力量轉化為服務人民的持久熱情,更要將生態文明理念深植于心、踐之于行,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奮力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華章,讓青春之光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綻放異彩!
(通訊員 陸玉文 指導老師 梁愛想 姚順良)
圖為團隊成員在河池市巴馬民族師范學校門前合影留念。通訊員 張明巧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