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華中農業大學赴湖北省宜昌與神農架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三峽大壩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先后參觀了三峽環保公園、壇子嶺、船閘觀景臺、185觀景點及截留紀念園,通過實地探訪,深入了解三峽工程的建設成就與生態保護理念。
當日上午,團隊首先抵達三峽環保公園。該公園是三峽工程生態保護理念的重要展示窗口,其前身為工程建設時期的臨時料場與施工場地,通過土壤改良、植被補種等生態修復工程,如今已轉型為集生態示范、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綠色空間。園內設置了長江生態保護主題展區,通過圖文展板、數據圖表詳細介紹了三峽水庫建成后,庫區在魚類增殖放流(年均放流多種珍稀魚苗超百萬尾)、水土保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千平方公里)、水質監測(布設數十個監測點實現實時監控)等方面的具體舉措與成效。團隊成員在參觀中了解到,截至目前,三峽庫區水質總體保持優良,中華鱘等瀕危物種保護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些實踐讓大家直觀感受到“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同步推進”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貫穿三峽工程始終的具體行動。
圖1 團隊成員在三峽環保公園正門前合影 王智健 攝
團隊按行程奔赴壇子嶺。壇子嶺因山體形態酷似倒扣的壇子得名,海拔262.48米,是飽覽三峽工程全景的核心觀景平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高度,賦予參觀者“上帝視角”,將大壩、船閘等關鍵設施盡收眼底。“大國重器我自豪”的藍色標語,直觀傳遞著三峽工程作為國之重器的非凡意義。沿規整石階向上攀登,隨著海拔漸升,三峽大壩的輪廓在視野里愈發清晰。抵達觀景臺,大壩全景毫無保留地鋪展:橫跨長江的巨大壩體,以沉穩姿態馴服滔滔江水,雙向五級船閘如大地脈絡,借助逐級升降,巧妙化解上下游113米水位差,讓萬噸船舶實現“水上爬坡”,構建起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樞紐。
圖2團隊成員李安樂在壇子嶺入口處參觀 陳童 攝
團隊來到船閘觀景臺,這里是近距離觀察船舶過閘的核心點位,成員們得以直觀見證“大船爬樓梯”的全過程。三峽雙線五級船閘是世界內河航運的標志性工程,通過梯級水位調節,解決了上下游百米水位落差的通航難題。在觀景臺,大家看到船舶依次進入閘室,隨著閘門啟閉、水位升降,平穩完成逐級“翻越”。每級閘室可容納多艘大型船舶,整個過閘流程有序高效,展現了工程設計的精妙。船閘的建成讓萬噸級船隊得以順利通行,極大提升了長江航運效率,為流域經濟往來搭建了關鍵水運通道。成員們通過觀察,對這一“世界之最”工程的實際運作與戰略價值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圖3 三峽壩區船閘工作場景 齊摪偉 攝
來到185觀景點,該點位因與三峽大壩壩頂同處海拔185米而得名,提供了平視壩體的獨特視角。站在觀景平臺上,成員們可清晰俯瞰大壩主體全貌:上游庫區水面開闊平穩,下游江水流淌不息,動靜之間直觀展現出工程對長江水脈的調控作用。185米作為壩頂高程,是結合防洪標準、蓄水需求等多重因素確定的關鍵參數,直接關聯著大壩防洪、發電等核心功能的實現這一視角讓成員們更貼近地感受壩體的巍峨與工程設計的嚴謹,對大壩如何平衡各方需求、發揮綜合效益有了更具象的認知。
圖4 團隊成員在185平臺合影 吳浩 攝
團隊到截流紀念園,這里曾是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的主戰場,如今以紀念性景觀與工程遺跡。園內保留著大量截流時期的珍貴遺存:巨大的自卸卡車、推土機等工程設備;截流時使用的四面體混凝土塊散落其間,這些曾用來抵御激流的“大塊頭”,如今成了觸摸歷史的實物教材。通過園區的圖文展板和復原場景,成員們了解到,當年的大江截流面臨著流量大、落差大、拋投強度高等世界級難題,建設者們以無畏的勇氣與創新的智慧,最終實現了“腰斬長江”的壯舉。
本次活動聚焦三峽工程,成員實地走訪185觀景點、截流紀念園,直觀認知工程結構與建設歷程,完成深度科普。工程認知上,展現三峽工程多目標平衡智慧,見證中國基建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精神傳承中,“團結協作、攻堅破難、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的三峽精神,與黨的奮斗精神同頻,傳遞建設者拼搏意志,厚植家國擔當;生態維度,呈現工程對生態的考量與平衡,呼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助力理解綠色發展路徑。活動以工程為媒,串聯知識、精神與理念,深化對大國重器及背后價值的認同。
文字|綠水青山——華中農業大學赴湖北省宜昌與神農架暑期社會實踐隊 殷銘
圖片|綠水青山——華中農業大學赴湖北省宜昌與神農架暑期社會實踐隊 陳童 王智健 齊摪偉 吳浩
排版|綠水青山——華中農業大學赴湖北省宜昌與神農架暑期社會實踐隊 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