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盛夏的福州蟬鳴陣陣,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數智時代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和組織韌性修煉—基于校友和行業協會資源的調研”實踐隊,在許馳、孫海崗兩位老師的帶領下,走進福州三坊七巷林覺民故居,開展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這場以歷史文化為課堂的社會實踐,不僅是對革命先輩精神的深情致敬,更為新時代青年探索數智經濟浪潮中的責任擔當提供了前行的精神動力。
林覺民故居坐落于北端的楊橋路17號,這座始建于清代的建筑群落,白墻黛瓦間流淌著歲月的厚重。實踐隊踏入這座承載著家國大義的百年宅邸,庭院中,一株百年古榕枝葉繁茂,盤根錯節的氣根垂落地面,仿佛在無聲訴說著這里發生過的激蕩歲月。
穿過回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林覺民的半身銅像。他身著中山裝,劍眉星目,目光如炬,仿佛穿透歷史迷霧凝視著遠方。塑像背后白墻上鐫刻的為“天下人謀永福”七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瞬間點燃了隊員們對這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講解員娓娓道來:“林覺民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卻在目睹國家積貧積弱后,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曾在《原愛》中寫道吾輩此舉,非只紓解己困,更欲為天下蒼生立命',這句話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陳列室里的進步書籍復制品,還原了林覺民求學時期的思想軌跡。通過全息投影技術,隊員們還"親眼見證"了1907年林覺民東渡日本求學的場景:年輕的革命者在東京弘文學院的課堂上激烈辯論,在同盟會秘密據點里籌劃起義,每一個畫面都讓人身臨其境,感受林覺民的愛國精神。
隊員與指導老師一起觀看相關視頻介紹 黃程希 供圖
最令人動容的當屬故居西廂房中復原的《與妻書》書寫場景。泛黃的宣紙上,“意映卿卿如晤”的起筆字跡力透紙背,玻璃展柜中陳列的手稿摹本,每一處涂改痕跡都飽含深情。走出故居時,隊員們合影留念。這次沉浸式的社會實踐,不僅讓青年學子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創新與擔當的種子。

實踐隊全體成員合影 黃程希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