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一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治沙防沙壯舉,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深刻地改寫著這片土地的命運。2025年7月2日晚至7月3日,大數據學院“沙退綠進,你我共行”——綠染民勤青年助農鄉村振興促進團懷著崇敬與期待的心情前往甘肅民勤開展本次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團隊換乘3種交通工具歷經28小時,終于在3日下午15時到達民勤。
為本次三下鄉活動打下堅實基礎,團隊到達后立即奔赴民勤縣治沙防沙紀念館進行參觀訪談。車子開向騰格里沙漠邊,窗外是無邊的沙海,只有零星的駱駝刺和沙拐棗頑強生長——這景象訴說著民勤被兩大沙漠包圍、飽受風沙之苦的過去。在紀念館,我們通過實物和史料,認真了解民勤人民用血汗書寫的治沙歷程,上世紀50年代,這里每年有8000多公頃耕地被沙埋,村莊被迫遷移。這為我們后續深入田間地頭,參與治沙實踐和服務生態建設,打下了重要的認識基礎。
走進民勤縣治沙防沙紀念館開展實踐學習過程中,泛黃照片與影像資料真實呈現了昔日民勤的困境,風沙遮天蔽日,流沙吞沒房屋與農田,群眾生活舉步維艱。而現代成果展廳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大幅照片墻上綠意盎然,沙盤模擬的紅柳林與生態農業園生機勃勃。森林覆蓋率從不足5%提升至18.28%,年減風沙300多萬噸的數據,直觀彰顯了治沙成效。參觀結束后,成員們紛紛表示,此次實踐深刻領悟到“人進沙退”的抗爭精神與“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未來將把這種精神融入學習與實踐中,為生態保護貢獻青春力量。
專訪:深入了解防沙治沙
在民勤縣防沙治沙紀念館采訪中,60歲的出租車司機聶正資指著展廳老照片感慨:“我曾在糧站干了18年,下崗后跑出租,幼時家無隔夜糧、風沙卷走農田的苦日子,現在成了年輕人治沙的‘活教材’。”他見證著北京、上海志愿者乘大巴來植樹的場景,“沙塵天少了,紅柳林比車還高咧!”班車司機緊握方向盤的手映著老繭:“我載過抖音來的00后,他們給治沙老人拍視頻,說‘要讓沙漠長草’。”他坦言民勤仍不富裕,但手機里“治沙打卡”的年輕人讓他相信:“沙塵暴源頭治好,全國都能喘口氣。”放棄外地工作的講解員翻開泛黃日志:“1950年先輩用破鐵鍬治沙時,森林覆蓋率不到5%。”如今18.28%的綠意為這片土地鍍上生機,他帶著大學生參觀古浪“八步沙”治沙模型:“你們接過樹苗,就是接住了‘人進沙退’的接力棒。”。采訪結束時,“這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治沙精神必將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永續傳承!”這也是整個團隊從不同視角所獲得的感受。
初到民勤,團隊就遭遇了嚴峻考驗:強對流天氣裹挾著沙塵暴呼嘯而至,基地供電時斷時續。但這些困難絲毫未能阻擋他們的腳步。隊員們頂著風沙,將精心準備的重慶綦江區向日葵花束插在沙漠基地。這些向陽而生的花朵,不僅承載著巴渝兒女的深情厚誼,更象征著"沙退綠進、你我同行"的堅定信念。在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中,我們將繼續發揚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深入沙漠基地,用專業知識助力防沙治沙,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每一天的實踐,都是我們為民勤生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的見證;每一滴汗水,都在澆灌著這片土地上的綠色希望。
指導老師/陳美琪、陳安琪
撰稿人/徐浩杰
攝影/劉霜、王浩
供稿/大數據青年志愿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