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文脈守初心,青春接力傳非遺
——“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赴廣德新杭鎮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為了進一步領悟非遺傳承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地方非遺文化價值,助力鄉村文化振興,2025年7月3日,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走進廣德市新杭鎮百家廟村,以“賡續文脈守初心,青春接力傳非遺”為主題,開展了一場探尋徽磚技藝、對話傳承者、共話發展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用青春力量為非遺傳承注入新活力。
7月3日上午,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走進廣德市新杭鎮百家廟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探古磚承千載韻,走進館藏尋匠心
上午9:30,志愿服務隊成員們首先參觀了皖南徽磚博物館。館內陳列的一塊塊徽磚和石畫,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隊員們仔細觀摩,不時駐足交流,感受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隨后,非遺傳承人黃師傅為大家詳細講解了窯爐的構造、徽磚的燒制流程等知識,從選料、制坯到燒制的每一個環節,黃師傅都講解得清晰透徹,讓隊員們對徽磚制作技藝有了更直觀、深入的認識。
展廳中百子圖石畫局部
薪火相傳話非遺,匠人初心映歲月
參觀結束后,隊員們對黃師傅進行了采訪。
黃師傅在采訪過程中侃侃而談
當被問及何時開始接觸徽磚以及傳承契機時,黃師傅回憶道,自己高中畢業后在師傅的帶領下開始接觸非遺燒磚,后面又了解到磚畫,就想將兩者結合起來,在意識到不能斷了這項非遺文化后,黃師傅便下定決心將其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徽磚文化。
談到百家廟村徽磚的獨特之處,黃師傅自豪地說,這里的徽磚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有具體的歷史記載,距今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這是其不可代替的獨特之處。其圖案雕刻也極具地方特色,蘊含著當地的民俗文化。
提及傳承過程中的困難,黃師傅坦言,這里的徽磚曾因為沒有資金的投入完全不能繼續運營,很心酸。好在黃師傅一直堅持,后面又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投資,徽磚才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對于如何吸引年輕一代參與非遺傳承,黃師傅認為,可以通過加強宣傳、辦展覽等方式,讓年輕人近距離接觸徽磚文化;還可以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開發徽磚相關的文創產品,讓傳統技藝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
采訪結束后,志愿服務隊成員與黃師傅合影留念,定格下這一珍貴的瞬間。
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隊員與黃師傅留影紀念
文旅融合繪新景,鄉村振興育新人
最后,隊員們來到百家廟村村委會,對張書記進行了采訪。
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隊員對張書記進行采訪
關于村里在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具體措施,張書記介紹,村里建立了非遺文化保護檔案,對黃師傅等非遺傳承人的技藝進行系統記錄;同時,定期組織非遺展示活動,為傳承人們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臺。
在推動非遺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上,張書記表示,村里已規劃百家廟村的道路"白改黑",以及完善道路的綠化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張書記說:"這是非遺文化結合旅游發展所需要的門面,交通便利了,旅游才能發展。"
對于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張書記提到,村里計劃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年輕人向黃師傅等傳承人學習;還將與當地學校合作,開展非遺興趣班,從青少年中培養潛在的傳承人。
在非遺文化宣傳推廣方面,張書記認為,除了線下設立宣傳牌,還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直播等新媒體形式,拍攝徽磚制作過程、講述非遺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百家廟村的非遺文化。
非遺傳承注新力,鄉村振興發新機
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讓蓼花知行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親身體驗了徽磚技藝的精湛與非遺文化的厚重,更搭建起了青春力量與非遺傳承的橋梁。從與黃師傅的對話中,隊員們看到了匠人堅守的初心;從張書記的規劃里,感受到了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未來,志愿服務隊將持續關注新杭鎮非遺發展,通過更多元的方式助力徽磚文化傳播,讓千年文脈在青春接力中煥發新的生機,為非遺傳承與鄉村發展貢獻更多青年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