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浙江農林大學“余見古樹青山”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赴安吉余村,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開展實地調研,系統解碼生態經濟轉化與古樹名木保護的協同發展模式。
實踐團首站抵達“兩山”會址公園,在紀念石碑前學習理念提出背景。隨后,團隊走進余村展示館系統考察村莊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發展歷程,通過詳實的圖文資料和生動的復原場景,深刻理解余村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生態轉型的歷史抉擇。
在余村黨群服務中心,采訪工作人員時了解到,不少本地人因“綠水青山”帶來的發展機遇選擇返鄉回流,“以前是泥巴路,現在修了大馬路,房子改造得越來越好”,基礎設施的顯著改善正是“兩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直觀體現。余村對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與價值轉化,其理念與實踐也延伸并聚焦于對古樹名木這一珍貴資源的科學守護與價值挖掘上。

圖為團隊成員在“兩山”理論石碑前合影 支沫帆通訊員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余村展示館里合影 支沫帆通訊員攝

圖為團隊成員在余村黨群服務中心前合影 支沫帆通訊員攝

圖為團隊成員對話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 潘喜靈通訊員攝
下午,實踐團來到余村銀杏古文化公園。團隊發揮林學、生態學等專業優勢對一株樹齡1050年的古銀杏樹展開調研,并采集了相關土壤樣本,分析生長環境與土壤理化性質,結合胸徑尺測量等手段,研討其生態價值與“兩山”轉化作用。
在調研間隙,除古銀杏樹本身的生態價值外,團隊成員觀察到,承載著千年祝福的古銀杏樹下,村民們常圍坐在石桌板凳旁休憩閑談;村中圍繞古樹精心建造的小公園,成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重要聚集地。古樹獨特的魅力也吸引著游客慕名而來,在古樹下駐足欣賞、拍照留念;同時千年銀杏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賦予了它“祈福納祥”的象征意義,為整個場景增添了寧靜祥和的氛圍。

圖為團隊成員利用“胸徑尺”測量古樹樹圍 崔孝雅通訊員攝

圖為團隊成員調研古樹土質 支沫帆通訊員攝

圖為古銀杏樹下供村民們休息納涼的凳子 曾格格通訊員攝

圖為古銀杏樹上的祈福紅繩 支沫帆通訊員攝
此次余村之行,不僅是對“兩山”理念實踐路徑的深度探訪,更是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古樹名木調研的一次生動實踐。團隊成員表示,未來將繼續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將調研成果深化,努力為生態發展、文化傳承與古樹名木科學保護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