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閩寧教育協作,積極響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近日,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聯合該校地理科學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2022級地理信息科學團支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氣象知識科普課堂。本次活動以"測天觀地知千秋冷暖,山海連心育一脈青禾"為主題,通過理論講解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為當地學生揭開氣象科學的神秘面紗,助力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
播撒科學種子,守護綠色未來"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關乎人類生存的挑戰。"福建師范地理科學學院志愿者老師在開篇點明課程意義。寧夏作為生態脆弱區,干旱、沙塵暴等氣象災害頻發,普及氣象知識既能增強學生的防災意識,也能激發他們探索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補充道:"我們希望用生動的方式,讓西部學生感受到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為他們的未來打開一扇窗。"
從"地球診斷"到"氣象觀測員"課堂以"地球生病"為切入點,通過動畫視頻和互動問答,引導學生思考氣候變化的成因與影響。“溫室效應本是地球的‘保暖棉被’,但人類活動讓‘棉被’越來越厚,導致極地冰川融化、珊瑚白化、極端天氣增多。”志愿者老師生動的比喻和案例讓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全球變暖的機制。課堂還結合寧夏本地實際,分析干旱、霜凍對農業的影響,強調“氣象數據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從百葉箱的白色設計原理,到翻斗式雨量計的電子傳感技術,學生們通過圖片和實物模型認識了現代氣象觀測儀器。志愿者老師特別介紹了中國氣象史上的標志性事件——河南“75·8暴雨”中雨量計的關鍵作用,讓學生體會到精準數據對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性。同時,在張佳怡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積極討論氣象儀器的原理與用法。

理論課后,張佳怡老師帶領學生們分組開展實踐活動。同學們使用簡易風杯、風向標測量校園風速與風向,對比室內外數據差異。接著,他們組裝簡易氣象站,體驗氣象數據采集全過程。“原來風速儀轉得越快,風力真的越大!”同學們興奮地分享自己的發現。
活動尾聲,學生們踴躍分享收獲:“以前覺得天氣預報很遙遠,現在發現它和莊稼收成、航班起降都有關!”“我要把氣象災害防護知識告訴家人。”研支團老師們感慨道:“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遠超預期,他們缺的不是天賦,而是接觸前沿知識的機會。”

未來,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將繼續開發系列科普課程,推動氣象科普進校園常態化。一堂課或許不能改變世界,但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守護這片土地的未來,需要更多的"播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