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老舊社區改造成為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居民生活的關鍵任務。華北電力大學(保定)一群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青年,正積極投身其中,為老舊社區的蛻變貢獻著獨特力量,成為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先鋒軍。
我國眾多老舊社區建于2000年以前,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化、公共服務匱乏、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例如,某典型老舊社區樓齡大多超20年,老年人口占比近30%,停車難、環境差、文化活動缺失等問題突出,居民生活幸福感較低。
面對這些困境,青年群體憑借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能,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技術賦能方面,針對老年居民數字技術應用率低的狀況,開發適老化數字平臺,簡化操作界面并增設語音交互功能,如“一鍵呼叫”“語音導航”等,還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一對一”上門培訓,極大提升了老年群體智能設備使用率,讓科技更好地服務老年生活。
空間活化也是青年改造老舊社區的重要著力點。他們以“繡花式微改造”激活閑置資源,將廢棄鍋爐房改造成多功能“共享家”驛站,涵蓋助老洗衣房、兒童繪本角、非遺文化展示區等功能,有效提升了空間利用率,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服務。同時,引入青年設計師團隊推動綠色更新項目,安裝太陽能光伏板、建設雨水回收系統,既優化了環境,又助力社區獲評省級“綠色更新示范點”,讓低碳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為重塑社區認同,增強居民情感聯結,青年們策劃了“社區記憶展”,通過征集老照片、錄制口述歷史紀錄片等方式,挖掘社區的歷史文化IP,吸引眾多居民參觀,顯著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此外,開設“代際協作工坊”,組織青年志愿者與社區手藝人開展雙向賦能活動,促進了代際間的交流與傳承,讓社區充滿“家”的溫暖。
在構建共治生態上,青年群體積極推動多元協同。設立“青年治理專項基金”,政府資金支持與高效審批流程助力眾多社區微更新項目落地,惠及大量居民。建立“街道-社區-網格”三級議事平臺,每月召開聯席會議,明確各方權責,有效解決了垃圾清運等困擾居民多年的難題。推行“志愿服務積分制”,激發了青年參與社區服務的熱情,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治理氛圍。
“青年不僅是社區問題的發現者,更是解決方案的踐行者。”團隊成員表示,他們希望通過技術與人文的有機結合,探索出可復制的治理模式,為全國老舊社區轉型提供借鑒。目前,已有多個社區在青年的參與下實現了華麗蛻變,環境顯著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社區凝聚力不斷增強。
老舊社區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青年創新為其注入了強大動力。從技術革新到文化共融,從空間優化到多元協同,青年的積極參與不僅為老舊社區帶來了新活力,更展現了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無限可能。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青年投身其中,用智慧和汗水描繪出更加美好的社區新畫卷,推動社會治理不斷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