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鄉賢調解機制調研團隊走進“中華詩詞之鄉”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通過實地走訪韋莊人民法庭、城關街道綜治中心、老哥說事協會、澄城縣人民法院、趙莊鎮黨家莊村、樂樓社區等基層治理前沿陣地,深度解碼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實踐。這支由法學、社會學專業組成的團隊,在五天行程中見證了鄉賢調解的生動場景,觸摸到基層治理的溫度與智慧。
綜治平臺筑基:織密矛盾化解“一張網”
在城關街道綜治中心,三層小樓里整合了信訪接待、矛盾調解、網格管理等八大功能區。“這里就像社會治理的‘中央處理器’。”中心王主任向調研團隊介紹,通過建立縣-鎮-村三級綜治網絡,創新推行“網格化+信息化”模式,僅2023年就化解矛盾糾紛2300余件。調研團隊特別注意到“老哥說事”調解室內懸掛的“和為美”牌匾,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做到信息早知道、人員早介入、事態早控制、矛盾早化解。

圖為澄城縣城關街道綜治中心
品牌調解亮劍:鄉賢能人撐起“半邊天”
調研團隊在“老哥說事”協會目睹了一場宅基地糾紛調解。調解員用當地方言與雙方拉起家常,從“六尺巷”典故講到村規民約,兩個小時的溫情調解讓劍拔弩張的鄰里重歸于好。這種“土辦法+新理念”的調解模式,在澄城已培育出“老哥說事”“澄心調解”等12個特色品牌。數據顯示,全縣鄉賢調解員隊伍已達860人,年均調解成功率達91.3%。

圖為澄城縣“老哥說事”協會工作室
法庭賦能創新:訴源治理走出“新路徑”
韋莊法庭的“澄(清澈)、誠(真誠)、懲(懲處)、秤(公平)、橙(陽光)”品牌調解室令調研團隊耳目一新。付法官指著墻上的“澄、誠、懲、秤、橙”五字訣解釋道:"我們既要保持司法澄明,也要用誠心換民心。”用專業知識為轄區群眾提供司法保障。2024年,澄城法院韋莊人民法庭獲評“全省法院訴源治理工作先進集體”。邀請2名鄉賢能人入駐法庭“特邀調解員工作室”,發揮他們深諳風土人情、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優勢,調解成功率達80%。
圖為調研團隊訪談過程
剛柔并濟破局:多元解紛練就“組合拳”
在趙莊鎮黨家莊村,楊調解員向調研團隊們展示了他的“調解百寶箱”——里面既有法律條文手冊,也有各村紅白喜事記錄本。“遇到彩禮糾紛,我就翻出各村婚俗臺賬;碰上土地爭議,就對照歷年承包合同。”這種“法理情”融合的調解智慧,在澄城已形成制度性安排。司法局副局長梁曉燕介紹,他們建立“柔性勸導+剛性釋法”雙軌機制,去年通過“三官一律”隊伍化解重大矛盾48起。
調研團隊在樂樓社區看到,智慧治理平臺實時跳動著網格員上傳的矛盾糾紛信息。“我們就像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社區工作人員演示了“群眾點單、網格接單、鄉賢辦單”的工作流程。
“這次調研讓我們看到傳統鄉賢文化在現代治理中的創造性轉化。”團隊成員呂科錦感慨道。隨著調研的深入,團隊深刻體會到,新時代鄉賢調解不是簡單的傳統回歸,而是法治框架下的治理創新。這種創新既保持著“一碗茶調解法”的鄉土溫情,又注入了“云端調解室”的科技力量,更彰顯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治理智慧。當“張家長李家短”的民間瑣事遇上現代化治理體系,一幅充滿東方智慧的基層善治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