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調研團前往安徽省界首市的界首工藝陶瓷廠進行調研。這里是界首彩陶藝術的重要發源地,同時也是著名彩陶藝術家盧莉華、盧華大師的工作室所在地。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流淌著歷史的韻律,一器一物都承載著非遺的溫度。調研團在此開啟了一場與千年陶韻的深度對話,在觸摸傳統技藝肌理的過程中,感受非遺傳承的時代脈動。
舊址新貌:陶韻空間的擴容與文化肌理的延續
為讓界首彩陶這一古老技藝在當代綻放光彩,界首市以工藝陶瓷廠為核心,進行了頗具匠心的擴建工程。在原有廠區周邊,一座以彩陶為主題的陶藝公園拔地而起,成為市民漫步時感受陶文化的好去處,也成為外界了解界首彩陶的一扇亮麗窗口。
如今的工藝陶瓷廠,宛如一部立體的界首彩陶發展史。老廠址仿佛時光的琥珀,封存著歲月的記憶,每一道斑駁的痕跡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彩陶制作廳里,空氣似乎都彌漫著陶泥的芬芳,這里是新作品誕生的搖籃;陶泥存放廳中,形態各異的陶泥靜靜等待著匠人的雕琢,承載著無限的可能;盧莉華大師工作室與盧華老師工作室相鄰而設,門前的招牌雖不華麗,卻散發著濃郁的藝術氣息;彩陶展覽館則像一個時光寶盒,收藏著界首彩陶的精華。這些功能區域相互映襯,共同勾勒出界首彩陶的文化圖譜,讓傳統技藝在現代空間中得以有序傳承與展示。
釉彩凝華:彩陶展覽館里的時光切片
踏入工藝陶瓷廠,調研團成員便被彩陶展覽館那獨特的氣息所吸引。館內燈光柔和,一件件精美的彩陶作品在展柜中靜靜陳列,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陶韻傳奇。
盧莉華老師的代表作 "刀馬人" 彩陶無疑是展館中的璀璨明珠。只見陶面上,古代戰將英姿颯爽,戰馬昂首嘶鳴,刀光劍影仿佛在眼前閃現。人物的盔甲紋路細膩,每一道褶皺都刻畫得栩栩如生,戰馬的鬃毛根根分明,仿佛在風中飄揚。精湛的雕刻技藝讓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與張力,讓人不禁聯想到古代戰場上的金戈鐵馬、硝煙彌漫。團隊成員們駐足良久,有 的拿出相機仔細拍攝,有的低頭輕聲交流,無不為這巧奪天工的作品所折服,深刻體會到界首彩陶作為非遺文化所蘊含的深厚藝術價值和獨特魅力。
圖為盧莉華老師所繪制的“刀馬人”等彩陶的成品展示。李心妍 攝
雙色賦彩:盧華老師的上妝技藝解密 在參觀完彩陶展覽館后,調研團迎來了一場難得的技藝盛宴 —— 盧華老師現場展示界首彩陶制作中的上化妝圖工藝。
盧華老師手持工具,在修好的坯體上專注地工作著。他首先均勻地涂上一層棕褐色泥漿,這層泥漿與坯色相同,質地細膩,如同給坯體穿上了一件基礎的 "外衣"。"這一步關鍵在于手法的均勻,泥漿的分布直接影響到后續工藝的效果。" 盧華老師邊操作邊講解。待第一層泥漿晾干后,他又小心翼翼地涂上第二層灰白色泥漿,這層泥漿薄薄的,如同一層輕盈的紗衣覆蓋在棕褐色之上。兩層泥漿晾干后,還需進行修坯,才能進入刻畫環節。
這種獨特的上妝工藝巧妙地借鑒了界首剪紙的鏤空藝術。在刻畫時,將外層的灰白色泥漿雕刻掉,露出下面的棕褐色,形成灰白底色上的褐色圖案,讓作品呈現出獨特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盧華老師的每一個動作都精準而嫻熟,展現出深厚的功底。團隊成員們圍在周圍,目不轉睛地觀察著,不時拿出筆記本記錄,深刻感受到每一件精美彩陶背后,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 
圖為盧華老師為調研團成員現場展示上妝工藝。李心妍 攝
刀筆傳薪:盧莉華的藝術哲思與傳承答卷
懷著崇敬之情,調研團成員采訪了正在專注刻畫 "刀馬人" 紋飾的盧莉華老師。她的工作室里,工具整齊地擺放著,案臺上的坯體已初見雛形,處處彰顯著藝術氛圍。
談及童年,盧莉華老師眼中泛起溫暖的光芒。她與哥哥盧華在父親的指導下,在界首工藝陶瓷廠度過了難忘的學藝時光。父親的嚴格教導,讓他們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也在心中種下了對界首彩陶的熱愛之種。她深情回憶起韓美林大師來廠指導的情景,大師的點撥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她的藝術道路,讓她在彩陶紋飾雕刻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說話間,盧莉華老師手中的刻刀在坯體上靈活游走,動作一氣呵成、精準有力,每一刀都飽含著對藝術的執著。她以《賣油翁》為例,語重心長地勉勵同學們:"任何技藝的精湛,都離不開日復一日的練習。你們要以興趣為動力,以熱愛為支撐,在自己的領域里持之以恒,終能有所成就。"
對于界首彩陶的傳承與發展,盧莉華老師有著清醒的認識。她坦言,在現代化進程中,界首彩陶面臨著傳承人短缺、市場認知度不高等挑戰。但她也充滿信心地說:"傳統技藝不能固步自封,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我們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才,讓他們了解、喜愛界首彩陶,同時加強市場推廣,讓這門古老的技藝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她的話語中,既有對傳統的堅守,也有對未來的期許,讓團隊成員深受啟發。
圖為調研團成員對盧莉華老師進行請教交流。李心妍 攝
陶火不熄:非遺傳承的青春注腳
夕陽的余暉灑在界首工藝陶瓷廠的墻上,為這場非遺探尋之旅畫上了句點。調研團成員們滿載而歸,心中充滿了感動與思考。
在與盧莉華、盧華大師的交流中,他們看到了非遺傳承人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熱愛,那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執著,是非遺文化得以傳承的根基。而大師們對創新發展的思考,讓他們明白,非遺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要在新時代語境下,賦予傳統技藝新的生命力。
此次界首工藝陶瓷廠之行,不僅是一次文化的探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調研團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他們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傳播界首彩陶文化,為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界首彩陶這朵陶藝奇葩,將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讓千年陶韻在新時代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圖為調研團成員通過盧莉華老師細致教學后進行的紋飾雕刻。李心妍 攝
通訊員 張顥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