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號,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閩臺同心,鄉約振興”調研實踐隊在張招娟老師的帶領下,走進了位于莆田市仙游縣的好柿多生態休閑農場,開啟了為期兩天的三下鄉調研實踐活動。作為農學院重點立項的實踐項目,本次活動以“解碼閩臺農業融合樣本,探尋鄉村振興實踐路徑”為主題,隊員們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親身體驗等方式,近距離觀察生態農場的運營模式,感受閩臺農業技術交融的活力,用青春視角記錄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調研過程中,實踐隊隊員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作為農科學子,更要把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用專業知識助力農業發展。
此次“三下鄉”活動,實踐隊不僅深入了解了好柿多生態休閑農場的發展模式,更見證了閩臺農業合作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動實踐。隊員們表示,將把調研所得整理成報告,為更多鄉村地區借鑒閩臺合作經驗、探索特色振興路徑提供參考,以青春之力助力閩臺同心、共促鄉村振興。
好柿多生態休閑農場以柿子種植為核心,橘柚種植為輔助,融合生態養殖、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等多元業態,形成了“種養結合、三產融合”的特色發展模式。實踐隊一行首先參觀了農場的柿子種植基地,園區總經理陳勇舜詳細介紹了從臺灣引進的優質柿子品種栽培技術,包括精準水肥管理、綠色病蟲害防治等要點。定期去除頂端優勢,修剪過高的枝條,也促進柿子樹傘形生長,柿果結實。隊員們觀察到,農場采用的“林下養雞”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雞糞還為果樹提供了天然肥料,實現了生態循環利用。隨后參觀的橘柚種植區,也多達100余畝。橘柚不同于傳統橘子,在枝條末端才會長出一果,所以病蟲害防治對其種植尤為重要。即使是危害最為嚴重的“柑橘黃龍病”,園區也有一套生態可行的治理措施。園區使用自制的果蠅引誘裝置也體現了無農藥的生態農業種植形式。園區總經理陳勇舜表示,農場通過打造“農事體驗+鄉村旅游”的模式,既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又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年接待游客量超萬人次。
園區總經理陳勇舜在向實踐隊介紹柿子
作為本次調研的重點,實踐隊與臺創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胡秋仙圍繞“閩臺農業技術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展開深入座談。據介紹,農場創始人早年曾赴臺灣學習精致農業技術,返鄉后將臺灣的生態種植理念、休閑農業運營模式與本地資源相結合,逐步打造出獨具特色的農場品牌。
臺創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胡秋仙與實踐隊座談
臺創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胡秋仙表示其從臺灣在農產品深加工、品牌營銷等方面的經驗獲得了很多啟發。農場推出的“柿子文創禮盒”,借鑒了臺灣農產品的包裝設計理念,將當地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產品一經推出便廣受市場歡迎,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更傳播了鄉村文化。由臺灣甜柿所制成的柿子干,一方面可延長產品儲存時間,另一方面是柿子不一樣的口感和風味,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銷量和受眾。
園區總經理陳勇舜與實踐隊合影
隊員們還了解到,農場通過與臺灣農業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開展技術交流培訓,已帶動周邊50余戶農戶發展特色種植,戶均年增收近2萬元。閩臺農業合作不是簡單的技術移植,而是要結合本地實際進行創新,才能真正扎根鄉村、帶動振興。(謝慶文/文 周卓麒 吳濤 吳文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