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蕪湖市繁昌區中分村的夏日光影里,池州學院 “赴中分探訪紅色地標,尋紅色記憶” 實踐團的足跡,串聯起烽火戰役與精神傳承的雙重脈絡。從繁昌保衛戰展示館的銹跡遺物,到廉政廣場的銘文浮雕,實踐團以青春視角叩問歷史,在紅色地標的沉浸式探訪中,解鎖革命記憶的多維度傳承密碼。
上午 9 時,實踐團站在 “繁昌保衛戰展示館”前。爬滿青藤的立柱、鎏金匾額上的紅漆,在晨光中勾勒出歲月的厚重。這座隱于村落深處的展館,像一部未翻開的史詩,等待著青春目光的解碼。
實踐團成員在繁昌保衛戰展示館前合照 王艷攝
走進館內,展柜中棱角模糊的手榴彈、豁口的步槍槍管、磨損斑駁的軍用水壺,瞬間將時光拉回 1939 年寒冬。展館內,“第五次繁昌保衛戰” 史料鋪陳:300 余日寇進犯的緊張局勢、新四軍將士浴血阻擊的戰術拉扯、反復沖鋒的熱血拼殺,直至 “斃傷日寇 100 余人” 的勝利定格,數字與場景交織,勾勒 “以弱勝強” 的戰斗輪廓。
實踐團成員觀看館內舊物 王艷攝
繁昌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是軍事智慧的勝利,更是 “軍民同心” 的生動注腳 。“原來‘最后一碗米送軍糧,最后一尺布縫軍裝’,不是課本里的句子,是真實發生的歷史!” 實踐團成員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觸動:紅色勝利的背后,是魚水深情的雙向奔赴,更是革命先輩對信仰的絕對堅守。
實踐團成員觀看館內舊物 王艷攝
午后,廉政廣場的青銅浮雕墻在陽光下舒展脈絡。“黨員廉潔自律準則” 銘文與 “軍糧分配”“廉潔宣誓” 浮雕交融,映照革命隊伍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的紀律傳承。
實踐團成員在廉政廣場參觀革命先輩的青銅浮雕 王艷攝
廣場西側,“從軍報國樹” 樹蔭里,介紹牌記載著中分村世代青年奔赴前線的宣誓傳統 ——“守國先守心,廉潔先立身”。斑駁樹影間,紅色基因的傳承脈絡愈發清晰:廉政并非抽象準則,而是革命隊伍贏得民心的精神武器,更是代代相傳的家風底色。
實踐團成員在“報國從軍樹”前莊嚴肅立 王艷攝
在這一日探訪里,繁昌保衛戰展示館的戰火記憶與廉政廣場的精神傳承,共同勾勒紅色地標的立體輪廓。從展館銹跡里的戰斗智慧,到廣場銘文中的廉潔初心,紅色記憶不再是遙遠符號,而是藏于細節的精神坐標。
實踐團深知,這場 “戰役 + 廉政” 的探訪,不僅是歷史回溯,更是青春傳承的啟程 ——那些戰火中的堅守、清廉里的擔當,終將在新時代青年行動中,續寫更生動的紅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