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雙碳” 目標引領下,新疆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發展路徑,農戶參與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意愿持續增強,成為推動農業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
2025年7月4日,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詩南路過春天”實踐團隊走進庫爾勒市小蘭干村,糞肥還田機械正穿梭在果園間。當地建立 “畜禽 — 有機肥 — 種植 — 畜禽” 循環模式,將無害化處理后的畜禽糞肥替代化肥,不僅降低了碳排放,還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 15%,每畝成本減少約 200 元。村民阿卜杜拉・艾合買提算了筆賬:“用糞肥后,香梨品質提高,訂單價漲了,還拿到每噸 80 元的補貼,大家都愿意參與。”
阜康市則以無膜玉米種植技術破解 “白色污染” 難題。今年試點數據顯示,無膜玉米平均畝產較傳統覆膜種植增產 8.2%,同時減少地膜殘留污染。“政府組織專家手把手教技術,每畝還有 100 元補貼,我們沒有后顧之憂。” 種植大戶王建軍說。
目前,新疆通過技術培訓、補貼激勵、示范推廣等舉措,已帶動超 10 萬農戶參與面源污染治理。隨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農戶正從 “要我治污” 轉變為 “我要治污”,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文:許哲銘 攝:鄒嘉瑤/楊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