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引導青年師生扎根中國大地,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深入新農村開展實踐研學和服務”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非遺資源,湘潭大學“湘蓮筑夢·竹教相綏”實踐團成員在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東山侗族鄉開展社會調研活動,親身了解并體驗東山侗族鄉的傳統文化。同時,在政府支持、民間幫扶、典范帶動等多方協作下,進一步挖掘以東山侗族鄉非遺蓄力、產業助力、多民族合力共助的發展新范式,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7月2日上午八點,實踐團成員們從大坪村出發,坐大巴車到達東山侗族鄉參與趕集與實地走訪。成員首先前去參觀飛山廟,了解侗族鄉當地特有的傳統節日——四八姑娘節。“談及綏寧四八姑娘節的起源,不得不說關于楊黎娘的傳說。”當地人自豪地說到,“楊黎娘是平定廣西壯族依智高叛亂主帥楊文廣的妹妹,并同兄長一起參與平反戰爭。在兄長遭遇牢獄之災的時候,是她機智解圍,但不幸遇難。為了紀念楊黎娘,當地人便把農歷四月初八定為姑娘節。”楊黎娘身上所展示出的頑強拼搏、與人為善、聰慧過人的品質,何嘗不是當地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隨后,成員們穿過熱鬧的趕集市場,在路人的幫助和指引下,步行尋找到了東山民族民俗博物館進行參觀。在館中,陳列著的竹編文物吸引著我們的注意。東山侗族鄉龍書記詳細向我們講解了竹編的歷史:“在我們這邊,家家戶戶都會有竹編制品!從裝衣服、谷物的撮箕,再到背簍、搖籃,甚至是盛放食用油的油籮,都是竹子編制而成的。”我們了解到,綏寧縣的竹編產業在過去廣受歡迎,并且在縣城北部地區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數字化產業鏈。但是,龍書記也遺憾地表示,由于年輕人大多都外出務工,且竹編制品利潤不高,盡管東山侗族鄉的竹編非遺工藝仍然有所發展,但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
(圖為東山民族民俗博物館圖片)
同時,龍書記還向我們介紹了東山侗族鄉的“紅提節”“十月節”“抬故事會”“儺戲”等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群體性文體活動,油茶、黑米飯、糍粑等特色美食,以及龍氏家族清明節回東山龍氏祠堂祭祖的習俗。他們唱的是民族合力大戲,譜的是鄉村振興之歌!

(圖為東山民族民俗博物館展品圖片)
在未來,“湘蓮筑夢·竹教相綏”實踐團將進一步發揮高校智力優勢,挖掘出以綏寧縣東山侗族鄉竹編非遺工藝為基礎、產業協作為牽頭,多民族共促為合力的轉型路徑以及目前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相關問題,在竹林中共奏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