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xué)習貫徹文化傳承發(fā)展重要理論,武昌工學(xué)院“秭”在必行社會實踐團隊6月27日來到宜昌市博物館考察,隊員們通過參觀、文物鑒賞等方式,學(xué)習峽江文明,汲取奮進力量。
“水至而夷,山至此而陵”。實踐隊隊員首先來到“遠古西陵”展廳,展廳中,隊員們駐足于長陽人化石復(fù)制品前駐足觀看,了解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存智慧,從茹毛飲血、赤身裸體,到用火烤食,獸皮為衣,看似簡單的變化背后,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飛躍,隊員周春華不禁感慨道“正是他們充滿了想象力,敢想敢做,這才推動了人類的發(fā)展,推動了文明的過渡,才有了現(xiàn)代人的存在,有了先進文明的存在。”

圖為巴楚夷陵展館。實踐團隊成員 周春華 供圖
隊員隨后來到“巴楚夷陵”展廳內(nèi),了解“巴蔓子將軍自刎保城”傳說與“楚莊王飲馬長江”典故,直觀感受到兩周時期巴楚文化在宜昌地域的沖突與融合。巴文化的勇猛尚武與楚文化的浪漫瑰麗,在三峽地區(qū)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態(tài)。隊員在參觀過程中充分體驗到文化碰撞所帶來的神奇之處
行程的最后,隊員們來到“古城記憶”展廳,展廳中實景搭建了“開阜街景”,通過參觀,隊員們深切的感受到當?shù)氐娘L俗民情,體現(xiàn)了當?shù)鬲毺氐膶徝馈?br />
圖為實踐隊部分成員的合照。實踐團隊成員 李澤震 供圖
從遠古西陵到巴楚文化,從千載峽州到現(xiàn)代宜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通過一個個場館在眼前一一展開。瑰麗多姿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盡情展示著三峽宜昌的民俗風情,將歲月的痕跡深深刻畫在來訪者的心上。此次博物館之行,仿若一場穿越時空的夢幻旅途,實踐團隊也將以此次探索為起點,繼續(xù)在荊楚大地的歷史長河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