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底的初夏時節,銅鼓縣陽光益智康復中心內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純真的笑聲。南昌大學“鼓韻新聲”紅色走讀社會實踐隊的大學生們,他們以滿腔的熱忱和無限的耐心,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與一群特殊的孩子們共同創造了一個洋溢著關懷和音樂的美好日子。這些大學生們不僅帶來了知識和技能,更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他們通過各種互動游戲和音樂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同齡人的友誼,讓康復中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歡聲笑語。在這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大學生們與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繪畫,每一個活動都充滿了歡聲笑語,每一個瞬間都記錄下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康復中心的空氣中彌漫著希望和夢想,仿佛每一個孩子都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星星,點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溫柔地灑在康復中心的操場上,這里便化作了一片充滿歡聲笑語的海洋。一群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們,他們暫時放下了書本,搖身一變,成為了孩子們的引導者和朋友,帶領著這些孩子們伸展著他們稚嫩的肢體,進行著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晨間律動。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孩子們參與了“老鷹捉小雞”和“丟手絹”等傳統游戲,他們的奔跑、躲閃與追逐,不僅打破了彼此之間的隔閡,更讓一位多動癥的孩子在志愿者的耐心陪伴下,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之中。他的臉上洋溢著專注而興奮的光芒,仿佛在用他的笑容告訴整個世界,他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享受著屬于他們的快樂時光。這些游戲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歡笑,也成為了他們社交技能和身體協調性發展的催化劑。康復中心的這個角落,因為這些充滿愛心的志愿者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而變得格外溫馨和充滿活力。
隨著午后的時光緩緩流逝,康復中心的音樂教室里開始回蕩起悠揚而和諧的合唱聲。在這個特別的空間里,旋律不僅僅是一種聲音的組合,它變成了所有人心靈之間溝通的橋梁,成為了一種共同的語言。當那首動聽的《萬疆》的歌聲漸漸響起,一位視障女孩,在志愿者溫柔的引導下,小心翼翼地摸索著,最終握住了身邊那位充滿愛心的志愿者的手。她隨著音樂的節奏,輕輕地搖擺著身體,無聲的信任和溫暖在歌聲中悄然傳遞,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音樂那神奇的力量,以及人間最真摯的情感。這種情感的交流超越了語言的界限,它讓每個人的心靈都得到了觸動,感受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和諧與美好。在這個充滿愛的環境中,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更是一種治愈的力量,能夠撫慰人心,激發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在旋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的溫暖。

圖為陽光康復中心的孩子與實踐隊隊員合唱毛昊宇攝
在深入交流環節,康復中心的老師徐紅玲向實踐隊員們詳細地介紹道:“康復不僅僅是對技能的訓練,它更是一種心靈的重建過程。”她強調,作為江西省內首家非盈利性公益康復機構,銅鼓縣陽光益智康復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經發展出一套成熟的“銅鼓模式”,這套模式融合了評估、運動、感知、言語、生活自理以及社交訓練等多方面的內容,已經成為省級助殘的典范。在機構內部,有7名骨干教師和一個專業的團隊,他們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挖掘兒童的潛能,為2至16歲的殘障兒童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他們能夠順利地回歸社會。墻上掛著的“江西省助殘先進集體”、“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證書,無聲地訴說著這個機構十年來堅守的分量和取得的成就。

圖為實踐隊隊員采訪康復老師徐紅玲毛昊宇攝
當實踐隊員們詢問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們持續不斷地努力時,徐紅玲轉頭望向那些正在嬉戲玩耍的孩子們,她的眼神中充滿了溫柔和堅定。她回答說:“看到這些孩子們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像是一個奇跡。我們康復教育的老師們之所以堅守在這里,正是因為我們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這些被稱為‘慢飛天使’的孩子們最終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實現他們平等融入社會的夢想。”她的話語中透露出特教工作者們所特有的信念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孩子們在一塊兒做操毛昊宇攝
當夕陽的余暉溫柔地為康復中心披上一層金色的光輝,實踐隊的成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和感動,緩緩離開了陽光康復中心。孩子們那依依不舍的揮手,定格了這個夏日最溫馨、最動人的畫面。今日,在這里播下的理解與善意的種子,已經在特殊兒童的心中深深扎根,萌發出了希望的嫩芽。陽光不僅灑在康復中心的牌匾上,更因為實踐隊成員們每一次緊握的小手、每一次耐心的引導和陪伴,真正地照進了孩子們渴望被看見、被理解的世界,溫暖了他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