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賡續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古人截然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7月22日,安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社會實踐團隊赴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非遺博物館開展實踐活動,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7月22日上午,實踐隊員們首先參觀了雕刻工藝展館,館內展覽著銀、石、木等材質的工藝品。在與雕刻工藝師傅的學習交流中, 隊員們積極提問,踴躍嘗試,與傳承人共同探討雕刻工藝的歷史發展。傳承人以其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向隊員們展示了雕刻藝術的魅力。一位隊員在著手雕刻后說道:“這么精巧且復雜的技術,是靠師傅們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傳承下來的。”在隊員們嘗試的過程中,一叢細竹很快從其中一位師傅手中誕生,雕刻在深棕色的木盤上,栩栩如生,仿佛穿越千年裝飾于瓦墻上的一面窗欞。此次非遺之旅的一站,就讓隊員們收獲頗多。雕刻師傅們技藝的展現,是對雕刻文化的一份傳承,更是對雕刻文化的一份熱愛。隊員們紛紛感嘆:“這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對待非遺文化的態度”。
參淡出人們的視野。不僅僅是編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觀完雕刻工藝展館,映入隊員眼簾的是編織工藝展館。編織師傅的指尖舞動著細長的竹條,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工藝品脫手而出。隊員們請教完編織師傅,積極上手實踐,感受編織的樂趣,對編織工藝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但隊員們也認識到,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中,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許多傳統技藝正逐漸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作為新時代青年,有責任、有義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者和保護者,不能如編織師傅說的那樣,“我是跟我父親學習的編織手藝,可現在,我不知道該傳給誰了”。
圖為在非遺博物館內體驗雕刻藝術。通訊員張君屹提供
在參觀到博物館后期,隊員們見識到了又一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戲劇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燈光照射著藝人們制作完的皮影形象,在白色幕布后操縱影人,并配以唱述和樂器演奏,將精彩的一幕幕展現在觀眾眼前,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而非遺館中所展示的皮影戲文化,雖并未給隊員們展演,但影人惟妙惟肖十分生動,通過租憑的講解器了解到該影人是通過獸皮制作而成,經過了雕刻、彩繪和組裝等流程,一點一點這種給人以驚艷之感。
圖為參觀皮影戲區域傳統影人的展示。通訊員張帥提供
頭戴戲曲小生帽,一身大紅袍,面部刻畫細膩入微,線條和色彩展現人物神態,盡顯凌厲之感,眼睛炯炯有神,且影人身體部分給人以與勻稱之美,各個關節處可靈活而動為適應藝人幕后種種困難操作。手工雕刻三千余刀,無數細節在此刻放大,推崇的工匠精神顯露無疑。看著眼前的影人作品,雖并非古人所親手制作但其文化內涵的延續從未中斷,仿佛一座橋梁溝通古今,令人望而起敬。團隊通過參觀學習,為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夯實了基礎,在并各自家鄉為青少年們進行文化內涵的講解。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家鄉為青少年宣傳非遺文化。通訊員蔣皓陽提供
實踐團隊的此次非遺之旅,讓更多的人們了解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看到不一樣的非遺。立足新時代,面向新未來,當代新青年應當承擔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傳統文化的責任,利用好網絡等媒介,創新表達非遺,讓非遺歷久彌新,愈發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