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報安徽8月20日電(通訊員 盛思遠 曹宇) ——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隊以城市網格化小區服務建設為觀察對象,赴合肥市包河區濱湖和園小區,開展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體悟新時代下社區服務的新模式,加深對新時代下網格社區的理解,深化居民與社區共建共享的理念,為推動現代化社區服務建設做出貢獻。
解決實事,共治共享
圖為小區創新服務模式宣傳處。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盛思遠 攝 著眼基層“小網格”,助力社區“大治理”。實踐隊員們深入合肥市包河社區內部,堅持以親身感受、親耳聆聽和親眼觀察等方式來熟悉并融入社區生活。初入小區,隊員們便注意到社區內部中私家車輛雖然數量眾多,但卻停放整齊、井然有序。在與居民住戶的交流溝通后,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小區建設初期,泊車管理狀況并不理想,由于社區占地面積較小,車位數量有限,車位供需矛盾突出。經過社區政府的規劃安排及居民、物業等多方的協商努力,對社區車輛停車現象進行了全面整改,緩解了車位供需問題。同時有居民表示,“如今隨著社會不斷建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車輛逐漸增多,而社區面積不變,車位供需問題可能還會出現,甚至可能還會比以往更為棘手”。通過居民的敘述,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大力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性,社區政府的每一處操作細節都可能會影響到居民住戶的幸福感和生活體驗,只有真正做到察民心、集民意,讓多元社區主體和諧共生,才能更好地為推動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隊員們還紛紛表示,未來將結合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特色,充分利用所學知識技能,積極為社區基層智能化服務升級貢獻力量,為社區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民主調解,創新想思
圖為小區創新服務模式宣傳處。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盛思遠 攝
隨著訪談的深入,實踐隊員們來到了居民居委會,在相關工作人員的細心講解和溝通下得知,對于如何妥善處理小區居民住戶關系矛盾的問題,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藥方”——設立樓長制度。樓長作為小區居民與居委會之間的橋梁,不僅在信息傳遞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是居民調解的第一道防線,通過線上群聊及時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有效過濾并解決一些日常問題,極大地方便了居委會的日常工作,也使問題處理更見效率。對此,實踐隊員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盡管當下社會網絡發達便捷,但總會有網絡無法遍及之處,小區內部一些人群可能不會太關注群聊,同時由于老年人群的存在,相應的問題信息也無法及時傳達解決。因此,實踐隊員們通過走訪調查,提出希望能夠在社區內部人員聚集地搭建“消息傳達窗口”的建議,通過居委會閑暇人員辦公,或者邀請德高望重的閑暇前輩坐鎮閑聊,以此作為信息樞紐來通知并拉近鄰里間的距離,逐漸深化居民間人人參與、人人負責的理念,構建社區共同體,促進良性循環,努力開創城鄉社區友善治理新局面。
建設環境,慰藉心靈
圖為實踐隊員與居民親切交流互動。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盛思遠 攝
作為當下社會管理“基礎網格”的社區,不僅是居民的生活家園,更是他們的心靈慰藉,實踐隊員們來到中心廣場,與社區居民進行親切互動交流。居民們紛紛表示,社區內部環境在政府全方位的幫助下得到了持續不斷的改善,各類健康設施也在逐步有序更新,小區生態始終保持著與居民美好和平的狀態。同時實踐隊還了解到小區內部也會經常自發組織舉辦各類文娛活動來豐富生活體驗,提高居民幸福感,如“紅色觀影”,“幼兒園舞蹈表演”等, 隊員們不禁對此表示贊賞,通過這些,不僅可以切實做到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接地氣”“暖人心”,還能更好地展現群眾真實自我精神面貌,讓文明之花在群眾心里生根發芽。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了“網格化”社區管理工作的細心、貼心和暖心。城市社區工作人員始終堅持將解決民生“關鍵小事”視作頭等大事,“有事就找社區”的理念已成為當地居民的普遍共識,而這樣的環境,不僅大幅提升了居民的物質感受,也讓居民在精神上充滿了歸屬感。與此同時,居民們的積極參與以及物業與社區等多元主體的良性互動,均是社區能夠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本次實踐中,實踐隊員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社區治理的建設,但對城市網格化小區的結構和治理理念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和思考,并期望能借由此次的觀察與見證,深化對新時代下網格社區的全新感受,在未來的躬行實踐中錘煉本領,在生活歷練中創造價值,積極為我國基層社會服務建設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