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緬懷革命先烈故事,傳承紅色文化基因,7月10日,安徽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團隊赴河南信陽鄂豫皖革命紀念館開展“懷念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圖為紅軍戰士協助耕種 張浩華攝
當我們步入紀念館時,即刻被“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悠揚旋律所包圍,塑像中紅軍戰士高舉革命旗幟,引領百姓投身革命斗爭,其形象令人肅然起敬。工作人員向我們詳細敘述了革命先烈們在此地的艱苦斗爭,以及著名將軍許世友的英勇事跡。其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無不彰顯著對國家的赤誠之心。我們不禁感嘆為什么每當國家處于危難之時總有一批不畏生死,敢于奉獻的英雄出現呢?英雄的涌現,是愛國情懷、責任感、道德信念和文化價值等多重因素交織的成果。深厚的愛國情感是激勵英雄們奮不顧身的核心動力,他們懷著對國家和民族深沉的愛,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最寶貴的生命,捍衛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
圖為革命勝利的歡呼 張浩華攝
館內陳列的一件件藏品都蘊含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每一件展品都講述著一段革命的傳奇。在一面破舊的軍旗前,我們聆聽了它的故事:這面旗幟曾在1934年的長征途中,被子彈穿孔,卻依然在凜冽的寒風中飄揚。它不僅是布料的拼接,更是無數紅軍戰士堅毅與犧牲的象征,是無數英雄用鮮血染紅的信仰。我們駐足在一張泛黃的照片前,上面是一群年輕的紅軍戰士,他們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勝利的渴望。講解員深情地講述了他們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超越時空的情感共鳴。他們中的許多人,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上,但他們的名字和精神,卻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歷史,這位沉默卻深邃的導師,以其獨有的方式,向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智慧與教訓。每一次戰斗的回響,每一次犧牲的回望,都在我心靈深處激起層層漣漪。如今,我們的祖國已經繁榮富強,在和平年代,我們或許不再需要面對硝煙和戰火,但英雄們的精神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它時刻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不應該忘記初心,不放棄追求理想和信念。
圖為紅軍生活用品的展示 張浩華攝
站在這些歷史的見證前,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年代的回聲,感受到那些英雄們的心跳。他們的故事,如同一串串珍珠,串聯起了祖國從苦難到輝煌的歷程。這些英雄,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還是在和平建設的日子里,都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為國家的明天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今天,當我們站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我們有責任繼續傳承這份堅韌和勇氣,用我們的行動去培育和守護這些希望的種子,讓它們在新時代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這次經歷不僅是對歷史的一次回顧也是對心靈的深刻洗禮。它讓我認識到,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對歷史的理解,對英雄的敬仰,以及對自我的不斷超越。通過此次學習,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如今繁榮富強的來之不易,這種精神將激勵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