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革先輩的英勇事跡到新時代青年的躬身實踐,從紀念館的斑駁文物到民間的口口相傳。7月2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星火逐光紅色實踐團深入安徽省阜陽市,展開了以“踏尋四九起義足跡,賡續(xù)紅色精神血脈”為主題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用行動追尋四九起義背后的精神密碼,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
專訪代建禮:在講述中觸摸歷史溫度實踐首日,團隊走進界首市老年大學,專訪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tǒng)紅色宣講團成員、參戰(zhàn)老兵、界首關工委“五老”成員代建禮前輩。作為四九起義參與者的后代,代老懷著深厚的情感,將祖輩投身革命的英勇事跡娓娓道來,以細膩筆觸勾勒出那段風云激蕩的歷史畫卷。他從起義籌備的隱秘戰(zhàn)線講到戰(zhàn)斗中的槍林彈雨,生動再現(xiàn)了起義過程中驚心動魄的每一幕。盡管革命道路荊棘叢生,但革命先輩們以堅定的信仰,讓理想的火種始終在黑暗中熠熠生輝。
代建禮同志還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歷程,從戰(zhàn)場上的生死考驗,到工作崗位上的恪盡職守,再到退休后投身公益事業(yè)的無私奉獻,每一段經(jīng)歷都詮釋著一名老戰(zhàn)士的赤子之心。臨別之際,代爺爺語重心長地叮囑隊員:“歷史不應只存在于泛黃的典籍中,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先輩們的奮斗與犧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圖為志愿者采訪退役軍人代建禮同志。田澤坤 供圖
紀念館里的歷史回響:在文物中回溯烽火歲月帶著代老講述的鮮活故事,實踐團踏入四九起義紀念館。館內(nèi)陳列的土槍、草鞋、作戰(zhàn)地圖,以及栩栩如生的場景雕塑,將1928年4月9日那場波瀾壯闊的武裝起義重新帶回人們眼前。作為土地革命時期安徽省首次大規(guī)模起義,四九起義由中共皖北特委書記魏野疇領導,雖因敵強我弱最終失敗,卻成功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個紅色政權——皖北蘇維埃政府,為皖北革命事業(yè)點燃了燎原星火。
在多媒體展區(qū),動態(tài)沙盤生動模擬起義軍攻打阜陽城北門、西門的戰(zhàn)斗路線;珍貴的影像資料中,親歷者的口述回憶與歷史畫面交相輝映,讓隊員們身臨其境感受戰(zhàn)斗的慘烈。盡管起義最終受挫,但魏野疇、昌紹先等革命先烈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成為激勵后人奮勇前行的精神豐碑。在魏野疇烈士就義前寫下的絕筆信前,隊員們久久佇立。信中“革命事業(yè)必將勝利”的鏗鏘誓言,與代老講述的家族故事相互呼應,讓抽象的歷史變得具體可感。

圖為志愿者參觀四九起義紀念館。田澤坤 供圖
民間走訪:在煙火中打撈紅色記憶 實踐最后一站,團隊深入阜陽街巷。團隊成員圍繞抗日戰(zhàn)爭主題,將采用開放式訪談形式,與商業(yè)街、社區(qū)廣場的過往行人進行交流互動。同時,深入走訪傳統(tǒng)商鋪、老字號門店,與店主及周邊居民展開細致訪談,全方位收集多元信息。 一段段抗戰(zhàn)故事,承載著他們家鄉(xiāng)曾經(jīng)歷的戰(zhàn)火歲月。這些口述歷史,使隊員們對那段沉重歷史有了更生動認知,也深刻體會到和平的來之不易。這些散落在民間的記憶碎片,與紀念館史料、先輩口述形成了完整視頻拼圖。

圖為志愿者走訪當?shù)鼐用瘛L餄衫?供圖
青春踐行: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此次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對四九起義歷史的深度挖掘,更是一堂行走在江淮大地上的生動思政課。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子們從代建禮前輩的深情講述中觸摸歷史溫度,在紀念館的文物史料里感悟革命信仰,在民間走訪中體會紅色精神的深厚根基。每一次聆聽、每一次走訪、每一次思考,都讓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在青年學子心中激蕩,喚醒他們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擔當。

圖為志愿者和紅色革命群雕的合照。田澤坤 供圖
實踐活動雖已結束,但傳承紅色精神的使命永無止境。作為新時代青年,實踐團成員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將四九起義中不畏犧牲、敢為人先的精神融入專業(yè)學習和未來工作,在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事業(yè)中勇挑重擔。相信這份在實踐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將激勵更多青年學子賡續(xù)紅色血脈,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綻放青春光彩。
從革先輩的英勇事跡到新時代青年的躬身實踐,從紀念館的斑駁文物到民間的口口相傳。7月2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星火逐光紅色實踐團深入安徽省阜陽市,展開了以“踏尋四九起義足跡,賡續(xù)紅色精神血脈”為主題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用腳步丈量紅色熱土,用行動追尋四九起義背后的精神密碼,讓紅色薪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