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位于太行山東麓,地形復雜、水資源匱乏。20世紀60年代,為改變林縣“十年九旱”的困境,三十萬群眾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手工鑿渠,在太行山腰修建起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紅旗渠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價值內核。此行的目的,正是讓法學專業學生通過實地走訪,深刻體悟紅旗渠精神的現實意義,并探尋其與法治建設的內在聯系。
6月27日,實踐隊全體成員走進紅旗渠紀念館,跟隨講解員依次參觀了“千年旱魔”“創造奇跡”“精神豐碑”等展廳,詳細了解了紅旗渠的修建過程及背后的群眾動員機制。展館內陳列的一件件工具實物、一張張歷史照片,生動再現了林縣人民“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的艱辛歷程。
“讓人震撼的不僅是工程的宏大,更是他們靠一把鐵錘、一雙手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24級法學專業學生朱怡昂表示,“在艱苦年代,正是堅定信念與群眾團結協作成就了這一偉業,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在學習、生活、乃至未來法律職業生涯中繼續傳承。”
6月28日,實踐隊來到被譽為“紅旗渠咽喉工程”的青年洞開展現場調研。在垂直陡峭的山體間,一條渠水蜿蜒前行,石壁上“青年洞”三字剛勁有力,格外醒目。隊員們實地測繪了渠體結構,并通過沿線訪談當地村民,收集關于紅旗渠精神當代傳承狀況的第一手材料。
“我們希望借助專業的視角,將‘紅旗渠精神’與‘法治中國建設’進行融合式研究。”實踐隊負責人、2024級法學專業學生王爍驊介紹道,“比如在社會治理中強化群眾參與,法治與自治相結合的理念,與當年修渠中的‘全民動員’機制有很多相通之處。”
7月2日,實踐隊在許昌市魏都區聯合當地社區舉辦“法潤渠邊”主題普法宣傳活動。圍繞土地權屬、婚姻家庭、老年人權益保護等村民關切熱點,隊員們以案例解析、互動問答、現場咨詢等方式進行普法宣講,現場參與群眾達60余人。多名居民表示,這樣“接地氣”的法治宣講活動非常實用,今后若有法律問題,知道該如何處理和求助。
在為期五天的實踐中,隊員們還開展了“紅旗渠精神青年說”主題宣講、與許昌實驗小學師生座談交流等內容。通過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紅旗渠精神并非遙遠的歷史,而是一種可以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的精神力量。
圖為實踐隊員宣講紅旗渠精神。王爍驊攝
活動結束后,當地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你們不僅弘揚了紅旗渠精神,也把法律知識帶到了群眾身邊,真正做到了‘文化下鄉’‘法律下鄉’的雙重融合。”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加深了許昌學院法學院學子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也錘煉了他們運用法律知識服務群眾的能力。參與隊員紛紛表示,將把在林州的所見、所思、所悟,轉化為前行的動力,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踐行紅色精神,勇擔時代使命,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 王爍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