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安徽工業大學赴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銘記歷史,緬懷遇難同胞”實踐隊集體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該次活動使安工大學子對該段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以及對當下和平生活的珍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于1985年8月15日正式建成開放,其目的是為了銘記日軍在中國南京所犯下的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這段悲痛的歷史。該紀念館是中國第一座抗戰史系列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研究南京大屠殺史學以及二戰史的機構之一。
懷著沉痛的心情,我們步入館中,一座座石雕映入眼簾,石雕上刻畫的遇難者面孔充滿無聲的控訴。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在流淚,在哭泣,那些凝固的表情,無聲地告訴我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往前走便是“萬人坑”,累累白骨讓人觸目驚心,這是歷史留下的沉重痕跡。透過那一具具白骨,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在向我訴說那段苦難的歲月,每一顆頭顱都代表著一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每一具骸骨背后都隱藏著難以訴說的悲情。站在“萬人坑”前,一股沉重的氣息緊壓在我的心頭,讓人無法呼吸。
【圖為實踐隊員觀看紀念碑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上寶 攝】
【圖為實踐隊觀看萬人坑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關帥奇 攝】
入館,我們繼續參觀了各個展區,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實物展品,都在訴說著當年那段慘痛的歷史。每一張照片,每一個文字,都在向我訴說他們的痛苦,都在揭露日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看到了無辜百姓被日軍殘忍殺害的場景照片,那一雙雙空洞的眼神里透露出的絕望,讓我的心被狠狠地揪緊;看到了堆積如山的遇難者白骨,它們安靜地躺在那里,卻似在發出無聲的控訴。
【圖為實踐成員參觀歷史記錄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上寶 攝】
繼續深入,我看到了墻上懸掛的幸存者證言,這些文字如同穿越時空的橋梁,將那段黑暗的歷史與今日的和平聯系起來。證言中透露出的堅韌和勇氣,讓我深感震撼。這些老人,不僅是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更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透過熒幕,我看到了他們面對家破人亡時的絕望,我看到他們面對國破山河碎時的恐懼,我看到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聽著他們的講述,我的心被一次次震顫。在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慘絕人寰的那段歷史仿佛重現在我眼前,這是一種超脫時間,空間的痛苦。這些證言,如同歷史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的丑惡與光輝。
出館,一座巨大的和平雕塑邁進我的視線,像是為這一方土地送來遲到的庇護,也仿佛在提醒著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雕塑下,鮮花簇擁,代表著我們對遇難者的哀思與敬意。此刻,作為安工大學子,我心中涌動的不僅是悲痛,更有堅定的信念:不忘過去,珍惜當下,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沉痛的歷史教訓面前,我們深知和平的可貴,未來也將以行動傳承這份對和平的執著追求。
南京大屠殺是一段不容忘卻的國殤,它用血淚告訴我們,和平并非理所當然。在緬懷過去的同時,我們更應將這份記憶轉化為守護和平的動力,以行動向世界宣告:我們不會忘記,也不能忘記。歷史的傷痛不應成為束縛我們的枷鎖,而應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燈塔,照亮通往和諧共處的未來之路。
【圖為實踐隊員合照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何正弘 攝】
當我邁出紀念館的大門,回頭望去,仿佛這段曲折的歷史,同被迫害的南京同胞們也在望著我,不僅僅是告訴我他們所經歷的痛苦與不屈,也提醒著我要擔負起傳遞歷史真相的責任,讓更多的人了解并銘記這段歷史。在這片灑滿先輩鮮血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沉痛,更有力量和希望,為了不再讓悲劇重演,我將用知識和行動去守護和平,讓歷史的教訓成為未來和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