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筑夢鄉村路,‘涇’彩志愿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學子們在學院分團委書記章云冉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安徽省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開展參觀學習與調研活動。本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宣紙非遺文化,探索宣紙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現狀與前景,為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貢獻青年智慧。
抵達宣紙文化園后,同學們首先被園區現代化的建筑風格與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吸引。隨后,團隊移步至中國宣紙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從唐代至現代各時期的宣紙珍品,泛黃的古紙、名家書畫真跡、歷代制紙工具等一一陳列,仿佛翻開了一部宣紙的“活歷史書”。在互動展區,學生們通過高清投影與觸摸屏幕,動態觀看了宣紙“選料、制漿、撈紙、曬紙、剪紙”等108道工序,讓大家深刻感受到“一張宣紙,百道工序”背后,匠人傾付的耐心、專注與執著,那是流淌在歲月里,代代相傳的匠心精神。

而在古法造紙體驗區,團隊成員們切實的看到匠人們是如何將一張宣紙制成。在“撈紙”技藝展區時,成員們看到匠人們手持竹簾浸入紙漿池,輕輕晃動、均勻撈起,再經壓水、揭紙等環節,一張薄如蟬翼的濕紙坯逐漸成形,不禁感嘆宣紙這項非遺文化的魅力與技藝的精細。此外,團隊還參觀了宣紙曬紙的方式。數張濕紙整齊排列在木架上,陽光透過紙張投射出斑駁光影,匠人手持長桿翻紙、調整角度,確保紙張均勻干燥。
實踐團隊與文化園資深匠人進行了深度交流。負責宣紙制漿技藝的匠人與團隊成員講述了宣紙現下的發展情況以及他的擔憂。他表示,“真正愿意學習宣紙制作工藝的年輕人并不多見,雖然數字化讓更多人看見宣紙這項非遺文化,但宣紙制作是一門手藝活,機器永遠無法代替手工。”
在參觀完宣紙的制作工藝后,團隊圍繞“宣紙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推廣”展開深入調研。通過問卷發放、深度訪談等方式,重點了解文化園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的舉措以及匠人們與游客們的看法,收集到了大量關于宣紙數字化轉型的意見和建議,看到了科技與創新為傳統工藝帶來的新機遇。另外,團隊成員將鏡頭對準宣紙的千年技藝與文化內涵,通過拍攝宣傳視頻,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宣紙,學習宣紙制作工藝,將宣紙更好地傳承下去。
此次實踐,團隊成員們以青年視角探尋宣紙文化的傳承密碼,用科技之光點亮非遺新生之路。通過深入了解宣紙的歷史、制作工藝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應用,師生們不僅感受到了這一古老文化的魅力,也認識到了其在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挑戰。在傳統與創新的碰撞中,在守護匠人手藝的根基上,為古老宣紙注入科技時代的生命力,讓“紙壽千年”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未來,期待更多青年力量加入,共同探索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路徑,以創新為筆、科技為墨,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繼續耕耘,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字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者:徐馨妍 陳永清 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 來源: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